疫情之下,出行按下“暂停键”,但居家阅读、静心思考不会停顿。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社联、世纪出版集团、文汇报社特别策划“阅读的力量·一直在一起”主题活动,已于4月1日启动,邀请沪上学者、作家为读者做“1+N”推荐——可以推荐一本优秀图书,也可组合推荐一首乐曲、一部电影,甚至一篇好文章,分享阅读观赏经验,彰显读书有力量、同心向春行的信心与希望。活动将持续至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今天,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学院院长朱国华推荐《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以及电视剧《巴比伦柏林》、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推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发展》。
朱国华推荐语:
如今能够读到好玩而不失深度的学术著作,是比较难了。在我看来,两位瑞典人类学家洛夫格伦与弗雷克曼撰写的《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本书通过大量回忆录、传记、信件和日记的钩沉提炼,饶有趣味地描述了中产阶级的许多生活观念是如何逐渐被发明出来的,并与农民相对立。这些极其琐屑的日常实践范围包括时间,例如农民不会用钟表来标识时间,他们会说“我出生时正播种黑麦”;包括自然,例如中产阶级视为度假、审美的所在,而农民则当成生产领域,而且还到处有神仙出没;还包括动物观、房间陈设、舞会、儿童教育、身体等。
作为德国史上最昂贵的电视剧,《巴比伦柏林》不仅仅集中了刺激感官的所有手段:它包括但不限于扣人心弦的情节,出神入化的演技,奇幻炫目的场景;而且,它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复古画风,再现了风雨飘摇中的魏玛共和国波谲云诡的历史横截面,展演各种社会阶级和政治势力进行的诸般惊心动魄的缠斗或抗争,还原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许多世俗文化与生活图景,并预示着一个更具有毁灭性世代的即将来临。
实际上,它与我们当下这个纷扰不安的世界,具有一定的回应关系。
郭庆松推荐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发展》是上海市社科规划办批准的委托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研究”的最终成果,在党的百年诞辰前夕出版。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研究阐发党的百年理论创新成果,在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上兼具理论性、探索性、开创性,具有研究深入、表达浅出,思想通达、逻辑严谨,注重学术性和通俗性结合等特点,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和党的百年理论创新逻辑发展史的研究专著,也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常效化的阅读参考书。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三次历史性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并引领推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本书原创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创新机制,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机制;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有机结合的政治保障机制;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相促进的动力机制;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相融通的开放品格和守正创新的文化机制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书根据这个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逻辑发展阶段。本书将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历程中重要活动和文献节点设为附录,便于读者检索相关出处和时间节点。
图片来源:出版方、剧照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