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海,我也爱海,我们永远航行在海上”,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诗人艾青写给他的好朋友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句。“中国和拉美各国都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中国文学和拉美文学始终保持着一种遥远而亲切的联系。拉美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也广受中国读者喜爱。在当下中国和拉美各国都有很多才华不凡的作家,他们以文学发出的声音期待对方的凝神聆听和会心回应。”1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首次中国-拉美国家文学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致辞中谈到,中拉文学论坛,虽有只能“隔屏”相见的遗憾,却也可谓恰逢其时。
围绕“创作之源”这一主题,中外多位作家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交流。铁凝表示,唯有深深扎根在故土上、人民间,方能发掘和汲取不竭的文学资源和养分。“这样的文学,无论从一座岛屿、一个村庄、一个小镇还是一座城市出发,最终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文化、语言和时间而抵达人心。”她说,近年来,许多中国作家怀揣这样的文学理想,立足大地,思接千载,以勤奋而诚恳的笔触,描绘波澜壮阔的时代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锤炼出一批有生命、有生机的中国新时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但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爱,也越来越被世界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爱。
在铁凝看来,对“创作之源”的回溯,富有意义又充满仪式感,是写作者的一次自我追问、重新确认和再度出发。她愿意将今天的论坛看作是中国和拉美国家文学交流的一次再度出发,希望双方可以携手走得更远、更宽广。“当世界难免面对差异与不同,面对隔膜与疏离, 我们庆幸有共同热爱的文学,成为相互沟通、相互理 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启迪、相互鼓舞、相互珍爱的美丽纽带。愿这个春天因文学之光的照耀更多一抹明媚。”
20世纪60至70年代,拉丁美洲文学优秀作品大量涌现,被称作“拉美文学大爆炸”,《百年孤独》《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酒吧长谈》《跳房子》《污秽的夜鸟》等作品影响了不少中国作家。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胡里奥·科塔萨尔、何塞·多诺索等名字也随着这些作品广为人知。
“创作不存在唯一答案,一个地点、一个人物、一个意象都能触发灵感。”论坛上,阿根廷诗人埃克多·丹特·辛格塔表示,父亲的形象、土壤和记忆是他创作过程中三个主要源泉。
中国作家周大新也在创作中找到三条汇成文学之河的细流——个人切身的生活经历,对故乡人与事的记忆,时代生活的剧烈变化引起的联想和思考。“只须凭借所掌握的写作技巧和个人想象力去这三个地方寻找,创作素材便会源源不断涌现在脑子里,不需要担心无东西可写。”
“怎样从源头有效地汲取活力和营养,是作家的终生课题。”乔叶以酿酒为例——一碗清澈如水的酒喝起来韵味悠长,是因酿酒过程中,适宜的河流、土地、温度、湿度、草木、粮食、空气以及自然界的各种微生物等等起了作用。文学同样如此,丰富和宽阔的源头“酿造”出文学之酒。
在智利作家迭戈·穆尼奥斯·瓦伦苏埃拉,作家通过文字探索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讲述真实的谎言,通过对现实世界进行处理,以一种更完整、更遥远和更接近的方式包含着现实世界。“文学是对现实的再创造,就像所有的创造一样,它也是现实的一部分,与现实融为一体。”
“写作是一种激情,是你能玩到的最严肃的游戏。好作品除了提供引人入胜的故事,还需要给人以启示。”哥伦比亚作家克劳迪娅·伊文妮·吉拉尔多从事写作二十多年,当她发现哥伦比亚作家多以几乎直截了当或超现实方式描述国家暴力和动荡现实的时候,她感到了困惑和陌生。对奇幻故事的偏爱,暴露出了文学在逃离社会现实和人性温度。她呼吁从不同寻常的角度看待事物,强调日常事物的独创性。
今年是中国与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建交50周年。多年来,中国作家协会积极开展中外文学交流,中国和拉美国家的文学交往日益频繁,对彼此的了解愈益深入和多元。去年9月,中国作协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文学联盟,旨在加强交流、增进友谊、推动优秀作品译介传播,助力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智利作家协会、阿根廷作家协会以及多位拉美作家都是联盟创始会员。本次论坛是中国作协在“一带一路”文学联盟框架下召开的首次多边文学论坛。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