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一书由“中国报告文学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延国主笔,以充满穿透力、感染力的文字,全方位、全景式揭示了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不平凡的心路历程。深刻反映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永葆初心、坚韧执着,把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崇高境界和精神。
《张桂梅》
李延国 王秀丽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云南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除汉族外,还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25个世居少数民族。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民族矛盾、消除民族隔阂,云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要求,确立“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派出访问团、工作队到民族地区“做好事、交朋友”,实施“民族贸易三照顾”政策,实行“和平协商土改”和“直接过渡”,开展民族识别,设立民族自治地方, 引导云南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直至今天,云南的各级政府仍保留着民族工作机构,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解放以来,华坪县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与华坪实际相结合, 推动民族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1951年,华坪县省立民族小学——丁王小学开始修建,在傈僳族中非常有威望的贺九氏号召乡人积极参与建设,并带人上山伐木为建校出力。1953年,学校建成,成为滇西北民族教育的希望、民族干部的摇篮。
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大团结、大融合,促进民族教育发展,1997年, 华坪县政府投资在县城和重点乡镇建立了民族中学,由各小学推荐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困的毕业生就读。学校实行寄宿制,每个学生每月补助30 元伙食费,解决深山里少数民族贫苦的孩子上中学难的问题。这是一项国家福利。
华坪县民族中学是最早在县郊狮子山下建立的学校。
民族中学扩大规模后,新任校长到教育局点名要你去执教,局领导先是考虑你的身体承受不了而拒绝,但最后,因为学校缺少优秀的班主任,校长继续坚持要你,局领导最终还是同意了校长的请求。
手术后第24天,你就到民族中学就职,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 教语文和政治这两门课,并兼任文科教研组组长。
接手毕业班,你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的教育和管理上。
毕业班共有47名学生,大多数是傈僳族、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家在边远的贫困山区。他们身上的衣着、床上的铺盖和学习用品等都很差,以往你从未见过这么穷的学生群体。
有的学生把米装进暖水瓶,到锅炉房打一壶开水,盖上瓶塞,第二天早上倒出来当粥喝。
这些大山里来的学生皮肤黝黑,黑里透黄,缺乏营养。他们不像城里的孩子,有条件在生命之初就开始接受胎教,幼儿时期有着良好的营养和多方面的学前教育,身心都能健康发展。大山里的孩子的胎教是劳动的声音和母亲的叹息声,牙牙学语就同泥土、山岩、野草、鸡犬猪羊打交道。
城里的孩子们熟悉的是积木、电子琴、架子鼓、小提琴和各式现代玩具,这些离山里的孩子不可企及地遥远。
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切物质成果和文化成果,对于他们都是陌生的。他们小学接受的是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教育,有的在单师学校,有的在复式班。这些学校大都在高山之上,教课的是民办教师,正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尚未如期抵达。
及至学龄,家长送他们去接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别无他求,只想让他们走出深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分数是他们全家苦乐的晴雨表。“家贫出孝子”“家贫出才子”的古训在此并不适用。他们自小在封闭的大山里见习着愚昧、原始、封闭、贫困、酗酒和重复的劳作,一旦走进城市,便会眼花缭乱。城里人优越的生活方式诱惑着他们的心灵,在城镇读完三年初中,往往学成的不多。
你接手这个班的学生让你看到了懒散、贪玩、不守纪律、没有时间观念、没有理想追求,学习基础与初中的要求相差甚远,学习缺乏自信心,总想依赖别人帮助。加之他们总体的水平基本一致,缺少榜样的引领,因此,初二所有学科统考成绩都不理想,政治是全县的第30名,语文是第13名。
你上完两个星期的课,测验了一次。翻开答卷,非常失望,这两科居然很少有人及格。
你冷静下来,采取了新措施:全天活动的主线是灌输他们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锻炼他们勤奋、刻苦、坚强、向上的精神。课堂上,你边讲初三的教材,边补习初一课程,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他们。
在生活上,你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学生全都是住校,早上6 点钟你即起床,把他们喊醒,跟他们一起跑早操、上早自习。中午监督他们睡午觉,给他们盖被子,查点人数。怕他们假睡,你每隔二十多分钟到男女学生宿舍各查一次。这样,他们慢慢养成了午睡习惯,下午上课精力充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晚自习后,别的老师下课走了,你又走进教室,陪着他们做完各科作业之后,再和他们一起回到宿舍,一直看着他们全都睡了,你才回自己的宿舍。
至此,你已浑身瘫软如泥,没有力气洗漱,把自己往床上一扔,与梦相伴。
——摘自《张桂梅》,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李延国 王秀丽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