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社区,是我们的出发地,也是我们的回归地。在这个世上,一些人背井离乡的迁徙,不过是从一个社区到达另一个社区;而另一些人踟蹰徘徊的坚守,不过是扎根于同一个社区。是的,我们终其一生、跨越社会时空不懈追寻的宿地,其实就是一个我们想要的宜居社区,某一个或某一类宜居社区。
步行可及的宜居社区
菲利普·兰登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曾是美国《新城市新闻》的高级编辑,长期关注城市的人性尺度、混合用途社区等问题,从事与城市研究相关的写作和编辑。《步行可及——创造大众的宜居社区》(文汇出版社出版)一书就记录了他对步行可及的宜居社区的探寻之路。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起,兰登就开始写作以支持步行尺度的发展,他还在当时新生的新城市主义运动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这些由设计师、建筑商、开发商和市民组成的群体,想要创造或生活在紧凑社区中,他们坚信,最好的生活是在步行可及的距离之内!
在“环境和城市生活基金”资助下,兰登得以游走于美国多个州地,考察一些城市和城镇邻里,深入探究步行社区。他的足迹不但跨越了美国大陆东北部的三个州——新英格兰地区的康涅狄格州和佛蒙特州以及中大西洋地区的宾夕法尼亚州,还踏上了西部地区的俄勒冈州、中西部地区的伊利诺伊州,以及南部地区的密西西比州。他从中采选了六个社区案例,分别是费城中心城区、纽黑文的东岩邻里、布拉特尔伯勒小镇、芝加哥的“小村庄”、波特兰的珍珠区,以及斯塔克维尔的棉花区。而东岩邻里也是作者已居住生活了30多年的社区。
《步行可及——创造大众的宜居社区》
菲利普·兰登 著
黄 怡 译
文汇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
《步行可及》向读者表明了步行尺度的社区如何使其居民受益、居民如何面对问题,以及人们做些什么以帮助改善这些地方。当然,兰登最想探索的还是人的因素,书中案例里讲述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追寻:
东岩邻里的作家(也是从前的书商)伊娃·格尔茨,强烈地依恋自己的邻里,将众多小型独立的杂货店和咖啡馆整合进她的环城漫步路径。东岩的小业主们则为“格尔茨”们创建了一系列户内外的聚会场所,极大地改变了邻里中央走廊的氛围,并促进了一种新的乐群性。
波特兰市珍珠区是新城市主义运动以来在美国城市创建的市中心边缘地区中最出色的一个,政府官员与主要开发商长期协作,建造了有轨电车线路、新的公园,开发了大量可支付的住房,形成了小街区网络。大学生、年老的低收入租户、单亲家庭都在珍珠区混合用途的社区开发中获得了良好而富有效率的生活,因为生活必须的需求能在离家很近的地方得到解决,因此他们选择走路、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密西西比州斯塔克维尔棉花区的丹·坎普,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在40多年里改造了一片覆盖十个街区的破旧地区,将以前是城镇残存部分的棉花区,改造成为斯塔克维尔最充满活力的邻里社区。
所有个体共同表达的是,他们成为一个步行社区的成员所获得的满足感,在步行社区中,有许多的方法可以认识人们,一个人也常常可以做出真正的改变。兰登通过对六个步行社区的探寻,确信无疑地得出结论,以步行尺度组织起来的地方是最健康、最值得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步行社区导向的正是宜居社区,循序渐进的努力将可造就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社区的表和里、果与因
在翻译《步行可及》之前,我翻译过《新城市社会学》([美]马克·戈特迪纳、雷·哈奇森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第四版,并且这也是我乐意翻译《步行可及》的原因之一。《步行可及》采用了一种具象、通俗、随和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当今美国城市步行社区的生活场景塑造、步行活力创造和日常生活世界的面貌建构;《新城市社会学》则是典型的专业学术风格,呈示了美国以及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大都市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图景。这本书是美国及美国之外许多著名大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研究课程的必备教材和参考书,美国社会学家乔·费金教授谓之“迄今为止可以获得的最佳城市社会学教科书”。
两本书同为美国作者,在风格上具有互补的意味,在内容上则有潜在的关联。就步行社区或社区而言,一书重描述,一书重分析,因而获得了某种“表里”和“果因”关系。
《步行可及》的案例之四芝加哥的“小村庄”,是美国中西部最大的墨西哥裔美国人社区,它从芝加哥的街道网格、密集的人口、经验丰富的社区组织者、天才的壁画家等因素中汲取力量,创建了新的公园,建造了新的学校,抵制了帮派活动,还在气候变化下的热浪中让脆弱的老年居民生存下去。若与《新城市社会学》(第四版)第三章“城市社会学的兴起”中关于芝加哥种族社区历史、第七章“大都市里的人和生活方式”中关于种族和移民状况、第八章“多中心大都市区域的少数民族定居模式、邻里和社区”中关于少数民族的迁移等内容对照阅读、互为检索,则对于该移民社区、对于两本书的理解更是洞若观火、相得益彰。
《步行可及》的案例之一费城中心城区的市民觉得“不再富裕”、“这就是未来”,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开车选择步行,年轻人、“婴儿潮”一代和退休人员都蜂拥至城市邻里,促成了城市步行社区的回归,其中经济大势影响、市民利益权衡远甚于自觉的环境意识。如对照《新城市社会学》(第四版)第六章“郊区化、全球化和多中心区域的出现”、第七章、第九章“大都市问题:种族主义、贫困、犯罪、住房和财政危机”、第十三章“大都市社会政策”来阅读,则对于步行社区兴起的时机、区位与深层原因会获得更多的社会学内涵解释和参悟。
《新城市社会学》
马克·戈特迪纳,雷·哈奇森 著
黄 怡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新城市社会学》涉及内容广泛,但“社区”是城市社会学绕不开的一个议题。社区本来是社会学的概念,无论是从初始的乡村社区滥觞,到重心逐渐向城市社区转移。城市社会学的兴起与社区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起步于城市社区研究。20世纪20年代崛起的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将“世界上最完整的社会实验室之一”芝加哥划分为70个不同的社区地域,学派成员深入城市邻里社区研究不同的人口群体。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的“黄金十年”也是美国城市社区研究的黄金时代,成就斐然。
认识、理解和规划社区
作为译者跟随原著思路反复探究美国(步行)社区是有意味的,而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研究和实践者,认识、理解和规划社区是乐趣更是本业。《社区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既是酝酿已久,也是水到渠成,这是国内首个系统论述社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读本,也是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土建类学科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书对社区由表及里、由物质到精神、由历史到现今、又由现今至未来、由外源性到内源性作了全面深入的解析。
《社区规划》在梳理我国社区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时,与《新城市社会学》第三章有所交集,社区的概念于20世纪30年代引入国内,与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的领衔人物之一罗伯特·帕克是有渊源的,并且社区研究也与社会学中国化有着密切关联。与《步行可及》理念一致,它并不拘泥于邻里或社区概念的差异辨析,而更关注具体现象。
比如社区文化和社区日常空间体验。费城南大街社区的费城魔幻花园由艺术家以赛亚·扎加尔夫妇在地创造,不但形成了社区新的视觉地标,还促成了地方空间和周围人们的积极变化,为南大街复兴做出了贡献。芝加哥“小村庄”的公共绘画有的再现了墨西哥主题,有的是宗教主题的训示,有效缓冲了种族社区的社会矛盾,赋予了社区多元化的价值。这样鲜活的案例是对《社区规划》阐释社区规划与设计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功能的生动注解,即如何创造人文的社区、发挥社区公共艺术的教化功能。
《社区规划》
黄 怡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又比如社区更新与社区治理的趋向。21世纪以来,全球城市社会和空间的形态与结构呈现极为丰富而复杂,处于前所未有的剧烈嬗变时期,城市社区也正面临着更新与治理的压力。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社区、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社区便是如此,《社区规划》第三篇“规划社区”以这两个社区为例,探析了基于更新与治理的社区规划。《步行可及》中有着类似的社区诉求,如何纾解邻里衰败、移民生计、社会公正等相关社会问题,如何达成社区参与和城市“无为而治”。上述所有社区规模差别很大,历史脉络迥异,社会经济条件不等,然而,宜居社区的规划、创造仍然具有某些普遍特征。
如此,国内外背景各异的研究者,跨越社会时空维度,探寻了在不同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下的宜居社区、社区以及当代城市日常生活现实等丰富而重要的议题。这些读本是对国内外城市与社区多样性学术研究的丰富和贡献,并具有面向大众广泛传播的价值基础与影响潜力,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可为城市研究者、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师、社区工作者等提供专业指引,可为对城市和社区发展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实用有益的社区知识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观照。
作者:黄怡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