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AI翻译是眼下一大热点,但是它们无法结合词义的变迁、作品的历史语境、作者的创作思想变迁等进行翻译,难以做到‘全息’翻译。所以,人工翻译仍然难以被取代。”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日文系主任邹波说。日前,他与曾翻译村上春树《1Q84》等诸多作品的翻译家施小炜做客上图,以“文学翻译中的‘全息’翻译”为主题展开对谈。
施小炜指出,翻译时要避免以偏代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全息”翻译是指在翻译时能够得到的全部相关信息,包括“整部书、完整年谱、完整生涯、完整环境”等。他以村上春树的《drive my car》,译成《驾驶我的车》,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正确的误译。那么,是谁来驾驶我的车?通过对全文的一个阅读,可以发现这个地方的意思是drive the car for me。“是你来开我的车,不是我自己开,意思是你做我的专职司机,但是中文如果仅仅译成叫驾驶我的车的话,它主语不明确,会导致驾驶我的车这话没完。”施小炜认为,翻译不仅要看到词语表面的意思,这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还要能看到水下看不见的部分。
邹波把原著比喻成乐谱,演奏比喻成翻译过程,他亦结合自身的翻译经验,分析了如何进行“全息”翻译。如在翻译谷崎润一郎的《麒麟》一文(收录于《名作名译鉴赏.麒麟.谷崎润一郎短篇选粹(日汉对照版)》)时,针对谷崎化用的中文典故,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考证与勘误,在忠实地翻译谷崎原文的基础上,又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对谷崎理解有误的地方进行了说明,保证了读者能够获得准确的知识。“钱钟书先生认为翻译只是一种媒介,好的译文是应该能够引导和吸引读者去阅读原文的。”在邹波看来,时至今日,这个观念依然没有过时。
作者:李婷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