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
[日]石川祯浩 著
袁广泉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从1937年日本政府公报登载的一幅错误的“毛泽东”照片入手,追寻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所发生的误解、巧合与蓄意隐瞒。后半部分则致力于复原《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过程与版本流变,详细梳理了它在中国、苏联、日本等地的历史命运,澄清了后世对于这一名著的诸多误解与不实指控。
《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
吴 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近代化究竟始于何时?国内有晚清和晚明两种主流说法,而海外则有一种“宋代近世说”,认为早在宋朝,中国就已经激起近代化之潮。既然宋代就已经开始近代化转型,那为何还要再等上近千年,直到晚清,中国才真正跨入近代的门槛?作者综合各说,构建出一个独特的阐释框架,尝试为中国的近代化的时间开端提供一种合理解释。
《克拉拉与太阳》
[英]石黑一雄 著
宋 佥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她坐在商店展示橱窗里,注视着街头路人以及前来浏览橱窗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始终期待着很快就会有人挑中她,不过,当这种永久改变境遇的可能性出现时,克拉拉却被提醒不要过分相信人类的诺言。石黑一雄通过一位令人难忘的叙述者的视角,观察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爱?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著
高毅 高煜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故事围绕一位来自瑞士的图书销售代表展开。1778年夏日的一天,29岁的让-弗朗索瓦·法瓦尔热开启了环绕大半个法国的公务旅行。他受雇于纳沙泰尔出版社,任务是拜访沿途书店,推销书籍、查收账目、安排货运、调查市场。在历时五个多月的行程中,他翻越汝拉山脉,沿罗讷河直抵地中海,横穿法国中部地区,途径里昂、马赛、图卢兹等重要城镇。法瓦尔热详细记录了沿途经历。这份珍贵的旅行日志无异于一场18世纪法国外省出版市场及图书贸易的导览。
《雷蒙德·卡佛访谈录》
[美]马歇尔·布鲁斯·金特里
[美] 威廉·L. 斯塔尔 编
小二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首部译成中文的卡佛访谈合集,精选他去世前十多年间接受的23篇重要采访,清晰完整地刻画了这位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两次生命”,为深入了解与研究卡佛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在这些访谈中,传奇卡佛抖落了一身标签(特别是“极简主义”),变回说话声音轻柔的大块头男人,真诚地讲述接地气的故事:钓鱼打猎、早婚早育、打工挣钱、酗酒戒酒、写作教书、投稿退稿……他对自己热爱的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福楼拜等人不吝赞美,对部分后现代主义者、解构主义者则毫不留情。卡佛坦率、不做作的风格让陌生人放松,把正式访谈变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短暂却充盈的生命在他的话语中闪光。
《梁庄十年》
梁鸿著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梁庄这个小村庄已成为当代中国著名的乡土文化符号。继《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之后,“梁庄系列”迎来了《梁庄十年》这本新作,为当代的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又一出色的文本实践范例。依然关注于个体生命故事和小人物的命运与沉浮,作者以饱含情感之笔,记录了梁庄十年来在时代浪花推动下的变迁,也传达了她对文学和人生的新思考。
《中国建筑》
[德]恩斯特·伯施曼著
夜鸣 杜卫华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
德国人伯施曼在1906-1909年穿越中国14个省区,对当时的建筑进行全面考察,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国建筑摄影鼻祖”称号。本书是其中国建筑考察成果之一,收录700余幅照片,从城墙、大门、殿堂、屋顶装饰等建筑结构本身出发,图文并茂地探讨中国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
《精英的傲慢》
[美]迈克尔·桑德尔 著
曾纪茂 译
中信出版社出版
以《公正》一书而闻名的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又出新著,仍是关于社会公平,副标题是:“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作者启发读者思考一系列疑问: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社会就是公平的吗?如何才能创造一个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社会?桑德尔给出了他的观察和思索答案。作者认为,“美国梦”是当下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是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的根源。
《钱锺书的学术人生》
王水照著
中华书局出版
在钱锺书诞辰110周年之际,87岁高龄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出了这本关于他老师的书。王先生从1960年代就在钱先生身边工作,对钱先生的学术研究工作与生活为人等方面均有深入了解。书中批露珍贵的资料,对一些相关争论亦有澄清作用。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
扬之水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日本正仓院,是除中国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机构,其藏品均为传世珍品,历代精心保存至今。名物学家扬之水自2012年起,每天秋天都赶赴正仓院观看一年仅展出一次的唐代文物珍品,作者将这连续七年的奔赴与考察视作“约会”,并将考察收获细作记录,加以严谨考证。书的篇幅不厚,但图文精美独特。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