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位演员从环形台阶走下,舞台上,一座12米高的贵州吊脚楼出现在了观众眼前。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悬疑舞台剧《心迷宫》拉开帷幕。这是导演何念继《深渊》之后的又一力作,展现了“实景+实拍”、“戏剧+影像”的沉浸式剧场体验,瞬间点燃了年末申城话剧市场的热情。就在今天上午10:00,票房火爆的《心迷宫》加演七场,在天猫旗舰店准时开票。
影像“无处不在”,仿佛你也是剧中人。观众走进剧场,会发现“我”自己出现在了舞台两侧的屏幕上——看节目册的我、聊天的我、看着屏幕的我……场铃响起,全场悄然,两位手持摄影机的黑衣人走上舞台中央,演出开始了。
一起“命案”在舞台右侧的水池突发,另一侧,不同寻常的村民正观察着这些事件的发生。此时电影幕布缓缓降下,一支片头曲点燃了这场年末舞台悬疑巨制《心迷宫》的现场。编剧陈璐、马天,导演何念,舞美设计桑琦、王佳迪,音乐监制尧十三,作曲张博,演员顾鑫、杜光祎、范祎琳、刘晓靓等人的名字依次出现在舞台银幕上,《心迷宫》的故事正式开启。
真相的残酷、欲望对人的裹挟被进行着淋漓尽致的解刨,剧场光线由暗到明宛如声声叹息时时伴随。叙事方式悬念迭生是它的特点,倒序、插叙打乱了时间线,悬疑之间环环相扣,让观众开启“上帝”视角。舞台剧来源于2015年上映的同名电影,编剧、导演忻钰坤凭借这部处女作一战成名,并拿下多项大奖。
舞台剧版《心迷宫》则通过演员演绎和舞台技术的结合,令原本就很荒诞的故事折射更多角度。演员既要面对实时摄影镜头的“怼脸”拍摄,又要回到舞台演绎的现场呈现,演技需要在观众接收的不同媒介下“收”与“放”,对演员在分寸感之间的切换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全剧以贵州方言作为主要语言向观众演绎故事情节。配上贵州籍音乐人尧十三的音乐作品《雨霖铃》和《二孃》,烘托出剧中复杂又浓厚的父子情。
为这个离奇剧情加成的,正是承载所有观众期待的舞美——12米贵州吊脚楼与24块大小各异的电子屏幕,所有舞台装置共租用了14辆7.6米厢式货车运送,整个舞台布景众约9000斤,每次搭建需损耗8678根钢钉。《心迷宫》运用实景与摄影结合的形式,融合戏剧场景与电影蒙太奇,在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之间切换自如,场景快速连贯、反复循环。
为突出贵州特色的山地村寨,《心迷宫》在剧场内平地建起一栋高约12米、带有转台的吊脚楼。以干阑式木架结构吊脚楼为主要建筑,运用中国古建筑的立柱和梁架结构增加支撑点,减轻布景重量,帮助转台的运作。整栋吊脚楼共有七个不同的空间,以建筑中心区域的回字形楼梯连接,演员通过楼梯穿梭于不同房间演绎不同的故事,环环相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心迷宫》以主体吊脚楼为中心,舞台左侧独立建造了一栋2层的小楼,特制的“村民目击位”令观众作为目击者在舞台上近距离观看演出。“村民”于开场前在上海网红地区武康路安福路路口集合,由外场演员带领观众统一进入剧场,从秘密通道走上位于二楼的位子入座,二楼的地板运用透明有机玻璃和铁网搭建,“村民”可以透过铁网窥视一楼发生的剧情。
舞台右侧则是装有水下实时拍摄机位的山坡。《心迷宫》大量增强了影像语言的层次关系和镜头画面的逻辑关系,设置了不同角度的视频体现媒介,从老旧的电视机到当代的剧场银幕、从平面到立体,更首次尝试水下拍摄和航拍,多层次的虚实影像与表演糅合,拓展了剧场模式中影像视觉效果的极致可能。通过实景与实拍的结合表达一种逻辑上的错位感,不同的角度观看的观众所得答案可能完全相悖。
舞台剧《心迷宫》共有将近300件道具,演员身上所穿着的衣服、裤子甚至丝巾均是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大仓库里翻出的“旧”衣服,衣标上标注的院团名称仍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前身——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始建于1950年)、上海青年话剧团(始建于1957年)、上海话剧团(1973年-1978年),曾经都是周景春、马春泰、王祥普、江俊、魏宗万等老一辈演员当年演出穿过的服装。
导演何念告诉记者,在《心迷宫》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在风格延续中寻找不一样的突破口,他和团队反复更新对自己的要求,“希望能在不停创作的同时,也能不断地将品质提升,通过一再升级的作品带给观众惊喜。当我们看到《心迷宫》被呈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心迷宫》得到观众认可的时候,也能令每一位主创感受到自我的跨越。”
悬疑舞台剧《心迷宫》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念聚场(上海)影业有限公司、乐享橙果(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根据北京海平面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电影改编。
剧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