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红旗与新征程 ——新时代诗歌优秀作品选》
《诗刊》社 编
南方出版社 出版
阅读由《诗刊》社编选的诗集《初心、红旗与新征程》,有一种鲜明的感受,就是以呈现新时代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建立历史连续性与总体性为特征的宏大叙事的回归。再现中国革命征程,歌颂新中国建设成就,曾经是17年时期政治抒情诗的重要主题,在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写作中随着个人化叙事的兴起这样的主题不容易获得表现。如今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这部诗集中许多作品抒写当今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以此为基点回望和讴歌百年来中国的革命史和建设史。这自然有向建党百年致敬的初衷,同时也代表着新时代诗歌写作的一种趋势。
诗集中第一首诗《坐上高铁,去看青春的中国》,把“高铁”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成就的见证和象征,又将其作为结构全篇的艺术纽带。抒情主人公依托疾驰的“高铁”,视点既在祖国山河的不同空间中变换,又在百年历史沧桑巨变中穿行,既聚焦“抗疫站”“科技站”“扶贫站”等作为国家成就之表征的“站点”,又重返作为革命征程起始时刻的“光芒四射”的“七月”。在这样的叙述结构中,诗人这样描写“青春的中国”大地上的劳动者:
我看到天空变得越来越湛蓝/行驶在广袤的大地上,……/我看到早起的人们,背负着纤细的梦/在田野上,在车间里,在工地上/种植大片的阳光。我看到越来越年轻的声音/在天空中飞翔,带着散着香气的胚芽/正在突破黝黑的泥土/准备点燃光的版图/我看到无数个创意的翅膀/在翻滚的浪花间滑翔
就抒情主人公与国家、与劳动者的审美关系来看,诗人的视野突破个人化叙事的制约和限制,力图在历史的脉络里展现宏阔的社会图景,体现出作为历史实践和民族未来的体认者、见证者和讴歌者的主体意识。这首诗的主题包含了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建党百年的讴歌,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对抗疫、扶贫、科技创新的礼赞,对劳动者的希冀与向往的关注,这些主题在诗集其他作品中都有各自的表现。可以说,在思想内容上,这首诗具有总括整部诗集的意义。
第一辑其他作品中,设身处地礼赞扶贫攻坚的有《2020 封面中国:十八洞村的笑容》《在飞机上俯瞰花鹿坪》《扶贫:春天的路线》;浓墨重彩描绘科技创新的有《致敬,大国重器》《以追光者的名义》《高铁,大地乐谱》;以怀古颂今的深沉情怀展现历史地理和历史沧桑的有《蔚蓝》《黄河诗篇》《长江九章》《大道阳光》;以坚守始终的革命初心讴歌革命征程和时代英雄的有《历程》《致敬,共和国最美的身影》《党耀中华,祖国芬芳》。这些作品在艺术上的完成度虽有不同,但都突破了以往“纯文学”的艺术藩篱和审美成规。例如,《致敬,大国重器》分别将北斗三号、“复兴号”高铁列车、C919大飞机、鲲龙AG600水陆两栖飞机、运-20运输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山东舰、歼-20战机,作为抒写对象,表现这些大国重器肩负的使命。这在以往远离生产实践、拒绝社会功利、沉迷人性玄思的“纯文学”那里是难以想象的。如何将关乎国计民生的科技创新和物质生产实践化作艺术题材,予以生动深刻地表现,是新的课题,也对诗歌的艺术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第二辑中,有许多诗作抒写今日之“我”与革命历史纪念地的相遇,这些纪念地包括嘉兴红船、党的一大会址、二大会址、井冈山、古田会议旧址、遵义、红军山、娄山关、赤水河、延安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等。将这些革命地标的艺术抒写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革命历史地理图卷。这离不开诗集编选者的初心和创意。正是编选者赋予了这些艺术个性存在差异的诗作以整体性的结构,这样的整体结构规划着这些诗作主题思想的脉络走向。由此可见,新时代诗歌宏大叙事的回归有赖于诗人的创作,也有赖于诗集编选者的参与和筹划。
这一辑中,有的作品抒情主体与革命地标之间还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疏离,与之相比,《重走红军路》中写道:
茅坪通向马源村的那条道路/被红军反复走过/而今够我们用一生来行走
在抒情主体与革命历史的关系方面,这样的诗句代表着诗集中同类作品的整体倾向。
第三辑中,扶贫、抗疫、环保、高铁、守边,建设者、劳动者,海天、园林等都是诗歌表现的主题。有些作品在清新质朴的叙事中直抒胸臆,例如,《使命》写“我”在国家级贫困县扶贫,突破大雪的层层封锁,去访问那个并不相识的大山里的人。诗中写道:“我必须在天黑前到达。我怀揣的/这些光亮和温暖,我要用双手递上去/我要紧紧握住他的手,告诉他:/兄弟,春天来了”。有些作品在主题思想表达上更加蕴藉隽永,让读者有更深长的回味。例如,《白杨,戈壁滩上守望岁月的卫士》书写戈壁滩上以往时代的建设者,诗中写道:“建设者的脚步,从邈远之地赶来/在一眼看不到头的沧桑里,安营扎寨,落地生根/尽管命运已结出悲悒的硬痂,怀揣疼痛的生命/也能用锋利的种子,顶出春天的希望”。诗中把戈壁滩上的建设者比作“历尽风霜的白杨”、“恪守的卫士”。而“我”是在“三年前,跟随游疆的队伍,第一次深入戈壁”,才得以听闻这些建设者的故事。诗中写道:
那些浸泡在光芒中的白杨,拉近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一只飞鸟在战栗的枝头/穿针引线,进一步缝补时光里的裂隙
对于今日之“我”来说,正是这些建设者的实践和精神,拉近了现实与理想、现在与过去的距离,缝补着时光里的裂隙,建立起历史的延续性和总体性。这种主体意识的转变喻示着新时代诗歌宏大叙事回归的初衷和动力。
(作者系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现为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作者:张永峰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