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文学的城市,是现代文学、现代诗歌的发源地和重镇。现代文学史上许多重要的作者、诗人,都在上海生活过、创作过。上海的诗意吸引了全世界的诗人,疫情让相聚的步伐受到阻碍,但文字与情感的交流没有中断。”前不久开幕的第六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专场之一“上海的诗意”文化沙龙上,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畅谈上海与诗歌、城市与文学的关系。
“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这种现代开放、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格调,就是上海的诗意所在。”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克分享了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这也正是上海的城市精神的体现。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刘向东谈到,在编辑生涯中遇到过许多令他印象深刻的来自上海的诗人和作品,同时上海也有着很好的群众性的诗歌基础。“从大家的身上能看到诗意的生存状态,这是比诗本身更好的。”
“一根长江穿城而过,拴住了五湖四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车延高用诗的语言形容了上海城市的地貌特征,上海作为开放的口岸城市,通过通江达海的码头与世界连接,展现中国发展到今天的世界性,这正是一种豪迈的诗意。同时,城市中遍布许多的艺术文化场馆,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也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得到满足与提升。
不同的时代对诗意有不同的解读。诗人胡弦以诗人路易斯·辛普森《美国诗歌》为例,认为这实际是提出了一种新的诗歌类型,把那些没有携带过诗意、甚至缺乏诗意的东西写成诗歌,城市的高楼大厦正是诗人们面对的全新的视野。这是当代诗人的使命。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是一座城市的建筑,都可以有诗意的呈现。
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荣荣对上海有很深的了解与情感。对于出身于宁波的她来说,童年记忆中美妙的“诗与远方”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上海。上海既有着高楼大厦,国际化的一面和罗曼蒂克的气质,而上海的普通市民又有着独有的节制,对未来精打细算的谋划,在弄堂当中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高低错落,正如同一首诗般起承转合。世俗之下对生活的热爱正是诗意的巨大力量,在市井生活中有精神的追求,就是上海的诗意。
以一颗诗心,感受身边的日常。诗人缎轻轻表示,她的创作都是来自于她在上海生活工作期间,出自日常的时刻。而她所接触到的许多新上海人,也在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新的个性的变化,成为以后创作的新的源泉。
“从郊区崇明岛第一次来到绍兴路的老弄堂”,上海诗人杨绣丽分享她如何走上文学道路。如今上海作协所在的爱神花园已成为她每日的工作场所,而她也成为了诗的创作者与传播者。上海众多诗歌活动形成了上海诗坛的面貌,诗意充满在上海的每个角落里。
“现代诗天然就应该表达城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谈到,作为研究者,将“读诗”作为日常工作是特别幸福与美好的,能感受诗人们丰富的视野和情感。他以现代诗鼻祖波德莱尔以及艾略特、尼尔斯·哈夫等人的创作为例,认为他们关于城市写作的经验值得当代诗人汲取。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