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书《红楼梦》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思考与猜想。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曾经感叹道:“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也是最复杂的作品。”
1987年,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万人空巷好评如潮,引发持续热议,成为难以复制难以超越的艺术经典。30多年后,2021年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六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这部作品吸收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红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方向,采用了新颖别致的影视叙事,通过采访王蒙、胡德平、白先勇等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至英、德、韩等国的专家学者,对“最伟大、最复杂”的作家和作品,做了新世纪的新解读。
全片立意高远,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充分展示了曹雪芹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初衷,充分展示了《红楼梦》的历史地位、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和艺术品位。在作者与作品之间,该片选择了以作者为主要叙事结构的基本定位,以曹雪芹家世兴衰以及他个人的求学、谋职、交友和艰辛的艺术创作之路为脉络,让我们在这位大文学家的超人天资后边,看到了一位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表面上“烈火烹油,鲜花似锦”的康乾盛世,是如何不可避免走向了衰亡与没落。
清代画家孙温创作的《红楼梦》主题绢本工笔彩绘画
曹雪芹是伟大的作家和诗人,他的艺术天赋和敏捷才思无人可比,举世公认。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介凡夫俗子,家族盛极而衰的特殊经历,历练了他具有异于常人的特殊感悟和洞察力。13岁时走出“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颠沛流离于南京、北京等地,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给予了他文学创作的精神滋养和艺术启迪。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盘根错节的人际交集,曹雪芹对他所经历过的封建社会中的奴婢制度、婚姻制度、等级制度,以及贵族的奢靡腐败和官场的黑暗无道,提出了鲜明的质疑和深刻的批判。曹雪芹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也是—位深刻的思想家和勇敢的批评家,作为后者的他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
《红楼梦》中有人物近千,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将近500个,书中的人物性格设计和心理描写,历来为专家学者所推崇。在六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中,每一集都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集中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从第一集到第六集,选入中心话题的人物分别是香菱、晴雯、探春、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红楼梦》女一号林黛玉和男一号贾宝玉以及王熙凤入选为各集的中心人物,应在观众意料之中。然而香菱、晴雯和探春,分别成为前三集的中心人物,看来有些不明就理。然而这正是《曹雪芹与红楼梦》创作的另一个新意。以梳理曹雪芹的真实生活经历为主要脉络,集中展示他在某个时期某个领域中的社会观察与思考,看这位文学巨匠的如椽之笔,如何在性格迵异的艺术形象上,渲染与点化了自己最痛切的人生感悟。
国画名家刘旦宅为《红楼梦》创作的绘画作品
比如在第一集《一局输赢料不真》中,香菱成为了中心人物,不仅因为她是《红楼梦》中从第一回贯穿到第一百二十回的艺术形象,更重要的是香菱的命运,突出地代表了那个时代中下层民众的艰辛与苦难:受尽达官贵人与官府的欺凌而申诉无门。面对荣宁二府的姿意繁华和表面的太平盛世,香菱经黛玉教导,终于写出了“精华欲掩料应难”的诗句。这实际上是曹雪芹在坎坷人生路上,百感交集中一点最深刻的体悟。
第二集《斜阳寒草带重门》,中心人物是晴雯。晴雯的性格率真,充满活力,正是曹雪芹的青春偶像。然而在封建礼教下,面对王夫人的“雷嗔电怒”,她最后也只能是抱恨而亡。贾宝玉为晴雯写下的《芙蓉女儿诔》,成为《红楼梦》全书近百首诗词中最感人的一篇,诗中所表达的正是曹雪芹对青春的哀挽,对尊卑高下不平等社会制度的唾弃,同时也是对整个令人窒息的社会形态的批判。
毛主席非常喜欢《红楼梦》,1964年8月,他在北戴河与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就特意提到:《红楼梦》我至少读了5遍,我是把它当作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作为一部系列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通过缜密的历史考察和专业的学术分析,将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做了别具新意的梳理与勾连,进一步彰显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纪录片中的二维动画
在影视叙事方式上,这部纪录片也表现出很强的个性追求。全片六集,总长度为300分钟,其中二维动画为100分钟,历史再现搬演为100分钟,其他专家学者访谈和实拍镜头100分钟。三种叙事样态,也有不同的审美功能和赏析特征。动画片以演绎红楼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为主,人物性格鲜明,动作逼真,舒展大方、韵律感强,再配上明快奔放的音乐,特别适合于熟悉N次元文化的青少年观看与欣赏。历史再现搬演部分,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同时也在环境、服饰、民俗和文化形态等各个方面,真实地还原现场细节,有力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而专家访谈和实拍部分,则在当下视点上,展示遗迹旧址和历史风貌,集中反映出最新的考察发现与学术研究的成果。动画部分向虚,虚构的人物、虚拟的环境,虚幻的意境。历史再现搬演部分虚实结合,对史书中的真人真事,各种视觉元素尽可能保真,然后由演员做情景再现和情绪再现。在实拍部分,全部是以真实为基础,专家解读有史可考,有据可查,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和学术性,保证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殿堂,最终稳稳地矗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
面对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复杂的”作者与作品,《曹雪芹与红楼梦》采用了创新方法:作者本人实,艺术形象虚;曹氏家族荣辱实,荣宁二府兴衰虚;曹雪芹人生坎坷实,贾宝玉等人物悲欢离合虚。虚实相间的艺术追求,极大地发挥了影视艺术的魅力,传播了进入新世纪后,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红楼梦》持续增长的影响力,有利于提升观众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长久以来,《红楼梦》受到中国读者和世界读者的喜爱。据统计,到20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语言都已经出版发行了《红楼梦》全译本,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美誉度。进入到数字媒体时代,在微博、微信、短视频和各种形态的碎片化、移动化传播中,《红楼梦》仍是久盛不衰的扛鼎之作。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期待总台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能像1987年版电视剧播出一样,催生社会上新的红学热潮,为融媒体时代《红楼梦》的传播提供新的艺术坐标,让历史经典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王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编辑:范昕
策划:王彦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