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浦东美术馆官宣将以徐冰大型回顾个展“徐冰的语言”接档。
该展览将于12月24日正式开幕,所有展品分布于美术馆一层、三层主要空间,并于2022年4月在中央展厅呈现徐冰新作《文明的引力》。整个展期将延续至2022年8月23日。
作为当代国际艺术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徐冰始终对自身所处的时代保持高度敏感,其作品与当下社会文化现实联系紧密且发人深省,其类型涵盖宽广的艺术实践,深入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书写。从早期研究的文化、语言及传统知识体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纽约后开始关注的跨文化与全球化议题,再到本世纪对于不断飞速发展的社会新现象的探讨,徐冰始终专注于寻找新的艺术语言以回应新问题。其创作概念严谨,媒介多样,艺术表达清晰明确,在世界当代艺术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也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整体面貌的构成。
本次展览将通过近70组代表作品,囊括版画、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集中展现徐冰在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借用东方思维转化出的独特艺术语言,并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艺术经典:从书写体验到中国艺术的精华,从社会现场的视觉碎片到全新概念的电影和装置,从传统文字到未来元语言的大跨度实践,以及最新的太空艺术实践。他善于使用“生长中的材料”从而使其作品带有预言性。
与徐冰以往的历史性回顾展相比,本次展览将着重呈现与文字语言和艺术语言相关的作品,力图呈现一场思想与文化的高浓度集结。在满足视觉体验巨大张力的基础上,更强调学术深度的价值,并与即将于2022年4月在浦东美术馆中央展厅呈现的徐冰大型装置新作《文明的引力》形成完美呼应。整个展览将连绵不断地挑战观众的脑力和对艺术认知的边界,并获得智慧的启迪。
“文字是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元素,触碰文字即是触碰文化之根本,对文字的改造即是对人的思维最本质部分的改造。汉字与图形难解难分的关系,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性格、看世界的态度,以至中国今天的样貌。在世界文字复杂的编码系统中,在汉字独有的特性中,还有哪些有待发现,并在人类文明建设中起作用的东西?这始终是我感兴趣的课题……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给人们带到一个新的地方,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 徐冰如是说到。
一层展厅将以《天书》为中心,通过《猴子捞月》《A,B,C…》《转话》《后约全书》《英文方块字教科书》《小企业七言集:俏丽缘》《文字隐身术》《地书》等多种文字类作品,展现文字语言的无限可能。
作品《天书》从动工到完成用时长达四年,利用汉字的结构规律编造字形,创作出约四千个看似真汉字的“伪汉字”。以古代手工雕版、印刷方法,制作出120套、一套四册的《天书》。极为考究的制作工序,使人们难以相信这些精美的“典籍”居然读不出任何内容,人们的阅读欲望被调动的同时又受到阻截;大型悬挂装置《猴子捞月》由一则古老的中国寓言故事转化而来。作品将21个不同语言里字义为“猴”的文字象形化, 相互勾连,宛如一行连绵草书悬空而降。作品暗喻着不同种族、信仰、价值观的人们如何分享和共建这个世界;《英文方块字》是形似中文,实为英文的新书写形式。与《天书》的“伪文字”不同,它是可阅读的“真文字”,它将中国的书法艺术与字母书写交织,衍生出新的文字语言概念,观众阅读时的阻滞、怀疑、困惑在这件作品中经由脑筋急转弯般的顿悟而得以释然。
三层展厅将汇集《英文方块字》《背后的故事》《文字写生》《芥子园山水卷》《汉字的性格》《何处惹尘埃》《烟草计划》《凤凰》《蜻蜓之眼》等作品,通过多重文化背景、社会现场能量、多样化媒材的艺术语言探索,充分打开观众的艺术观感体验与思维乐趣。《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设置成观众可参与互动的教室形式,当观众进入展区,面对英文方块字的新逻辑,固有思维与旧有知识概念被打破,观众必须找到新的概念支撑点,找回思维认知的原点;《背后的故事》运用干枯植物、报纸、塑料袋等废弃物在宣纸玻璃背后,通过调节光在空间中的状况,呈现中国画的效果,令观者看到一幅由光构成的画面。这系列创作引发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特殊关系的思考。东西方艺术之于自然的手法区别,是对事物的“个别”与“普遍”性质认知态度的区别;《芥子园山水卷》用类似数学的倒推法,以此深化对中国艺术程式化特征的理解。由徐冰导演的81分钟的剧情电影《蜻蜓之眼》,全程无摄影师和演员参与,所有素材来自无处不在的监控录像,这部被称为“影史上没有过的电影”,表面戏仿剧情大片,内核是寻找一种与当代文明发展相匹配的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艺术家团队正在进一步开发没有电影人(如导演、编剧、摄影师、演员)参与的电影生成系统,观众可根据观影时长、类型的需求,实时互动制作并观看由AI出品的、永不重复的电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将于美术馆中央展厅亮相的新作《文明的引力》,整个作品的可读性将随着楼层的升高而逐步提升。B1层被拉伸的近乎抽象的符号,从四楼往下俯瞰却变成了可读的文字。作品探讨的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信息及认知,由于视角的改变而改变的性质。借助物质空间的“多维纠缠现象”作为造型依据,暗喻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文化视角间的纠缠、较力,在相互影响、补充、矫正的过程中,对人类命运共建的贡献。
对于本次展览,徐冰表示:“艺术说到底,就是艺术家面对时代有自己的话要说,而要把这话说到位、说得有感觉,就必须找到新的说话方法。历史上大师用过的,甚至自己过去用过的方式都不能直接拿来再用,因为外环境和自己都在变化,这就要求艺术家寻找更有效的语言,这就是新的艺术表达法被创造出来的原由。这创造具体到对一块形或色‘度’的把握;对选用材料或对几种材料之间关系的判断,最终的决定都会落在作品上。这是艺术家工作的重要部分,当属本职工作。这就是,艺术家对世界处境的敏感而导致的对旧有艺术语言和方法的改造。创造力的源泉来自鲜活的社会现场,艺术家一生所做的事,其实是在修建只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的‘闭环’。每件作品之间都在相互补充和支撑;旧作是对新作的注释,新作是对旧作的重新发现。我常提醒自己:随时代变迁,这个‘闭环’总会露出缺口,需要找来更有效的‘材料’去弥补。这样看来,艺术创作是一件持续生长的事情。”
此展由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汉斯·德·沃尔夫(Hans De Wolf)教授担任学术主持,AHA Union团队的年轻艺术家孙华、冯予、赵一峰担任展览策划和设计。
作者:范昕
图片均为即将展出的徐冰作品
编辑:商慧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