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沉思录》是崔自默先生勤勉一生的艺术与人生经验的积极融合与凝练,有学术理论、艺术实践,以及创作、研究、发明的经验总结与深刻反思。“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将特立独行的艺术气质与社会智慧,扩展到多学科、多领域,充满想象,“过山车”式地展开头脑风暴。本书精选113张古今中外名家画作、书法,风格迥异,包罗万象。
一位艺术家,创作出一群艺术家的作品感;一本《艺术沉思录》,写出了多个哲学家、文学家的文风;一种复杂而又另类愉悦的阅读与审美体验的交融感受。
传播美育良知,唤醒思想本能
王亚民
前些时间,我和朋友崔自默聊天,说起了他正在穷日夜之功研究《论语》。我说自古及今研究《论语》者多如恒沙,且版本也有七八百种,你还能搞出什么名堂来?自默兄淡淡一笑,他说他对《论语》别出机杼、自有心得,他要写出遑遑百万字的《论语通义》来,在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就是自默,平日里与人相处谦谦君子、面带佛性,做学问却是一身的傲骨,就是要开疆拓土,凭真本事打出自已的一片天地来。他是个说到做到的家伙,不过这本书还没有写出来,对此我是满怀期待。在一次聚会他送我他的新作《艺术沉思录》,当我拿到崔自默这本新书的时候,陡然生出一股莫名的感觉。
▲《艺术哲思录》,崔自默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做了四十余年的出版,应该是个老出版人了,出于长期工作和生活养成的习惯,对图书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人说这是一种“书感”,我是赞成这个说法的。一本好书,总是令人怦然心动的,书背后的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文字、文字背后的故事,也是阅读的一部分。
那是20多年以前,当时自默兄还在读博士学位,我当时在河北教育出版社任社长、总编辑,因了22卷的《王朝闻集》,我和他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为王老文集的出版跑前跑后、忙个不停,他又是这套全集的外编,稿子看了三四遍,作为一个穷学生,他应该还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的,我记得当时给他的审稿费不多,至今想来对他不起。
不过因为这套文集的大量烦琐的编辑工作,自默兄得以经常与朝闻老在一起,亲耳聆听老者的教诲,这也为他后来的做学问、搞艺术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数年前,我曾以《天赋和勤勉的艺术探索者》,来品评自默这个人以及他的绘画艺术。“天才即勤奋”,自默把天赋和勤勉合二为一,认为是一回事,可谓甘苦自知,是知者言也。
艺术家不能没有天赋,艺术的创意和完成,都需要它。可是,仅有天赋不行,还要在“勤”字上下功夫,能够舍得花时间、下得了大力气,否则成为不了一名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勤”字的古写法,是下面有一个心字底,其意思是显而易见:勤,不是仅仅靠力,更重要的是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心,也不是空穴来风、无源之水,必须有所从来、有所因缘。其中,学术积淀、知识储备,最为关键,也最为有效。
社会角色除外,艺术家攀登和竞争的最后高度是:思想。对自默而言,理工科学士、硕士,艺术史学博士,他有着跨学科的学术背景。这好比画画,需要准备很多颜料,才有画面呈现丰富多彩的可能性。然后,就是画法、技巧了,这也就是方法论的范畴了。在我的印象中,崔自默善于思考,也能知之、好之、乐之,享受“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快乐。与人交流谈话,有什么感想,他会随时记录下来。早年,是纸本草稿,所以,他有了“草稿画派”这一风格。
《艺术沉思录》的封面,就是《人类文明史》草稿与油画《色空》的叠加,繁简对照,虽然色彩艳丽,气息却宁静。现代工具多了,自默便有了各种视觉艺术面貌。他的“思维画派”,就启发于Windows。思维可以同时打开很多窗口,它们互相联系、化合、衍生,时常出乎意料、喜出望外。
“视错觉”,反映在自默绘画的现代抽象符号中。美学心理,禅悦、法喜,也复杂其中。审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期而遇。“工具决定结果”、“技术解放艺术”,此说似乎有一点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的味道,但细细想来却正是《周易·系辞》所说的“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这些话,由自默说出来,也就不奇怪,而且顺理成章。
“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是崔自默的文化主张。艺术、科学,这两极一旦触碰,会激发出巨大的能量。理论联系实际,自默的艺术探索一直没有止歇。书法、篆刻、山水、花鸟、人物,工笔传统、彩墨现代,影像、雕塑、粘贴、装置,视觉艺术各种品类,自默几乎都围合涉猎。他把沉思放到作品里,再审视作品,从不同维度,升华出新东西。
“思维画派”,崔自默把思维视觉化,结果过程化,是“视觉的不完整,通过思维完整化”。那么,《艺术沉思录》,也是他思维的闪光、凝结、滴沥。一以贯之,乃有了读者可以感知的瞬间的穿透力。
视觉思维导图、文字基因、全息论,自默的学术研究方法,独辟蹊径、生面别开。前面所说的,他要花很多年来完成《论语通义》,需要阅读、考据、研究、写作同时进行。好比探险、探案,不仅需要审慎明辨,还需要博学观照,更需要笃行功夫。诸子百家经典,宛如一处处山水景色,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都需要用心用力去涉足、感悟、铭记。这些,如果没有纯粹的专业性的问学敏感,超人的时间积累、精力付出,何以堪?我想,自默此举非偶然也。惟慧是业,安命乐天,自默之宏愿可知矣。
“中国文化的基因是汉字”,我很认同自默这一学术主张。没有小学训诂的本事,所谓学术研究,一定是浮皮潦草,随波逐流。人类文明史上,经典巨作,思想不朽,能经得起时间考验,鉴古察今,利被未来。
自默善于思考,平时说话也讲逻辑、合理性,这无疑得益于他的理工科思维习惯。语言朴实、简练,观点却细腻、通透。《艺术沉思录》的行文风格即是如此,为道日损,见微知著。
崔自默以“实现主义者”自居,比起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来,态度更为积极。“诚心、虚心、净心”,“仁爱主义”,“公益是新国学,爱心是新文化,慈善是新生活”,等等,都是正能量。自默的“狂狷”,吐纳在他的文字里,寄托在他的笔墨中。
久经沧海难为水,海纳百川,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中西方哲学与国学各流派,融汇滋养,以及生活的曲折、阅历、胆识,悉皆萃取涵容。大凡“语录体”作品,片言只语、段落词句之间,不是没有关系,而是暗含张力、场效应。耐心阅读,徜徉其内,逍遥其外,欢然内怿。
《视觉场》(Visual Field),是崔自默早些年的一本现代派水墨作品集。我在《视觉场》的序言结尾说:“我们要在等等要紧处,下一点参究体认的功夫——在‘谎言’之下,洞见他的‘婆心’;在‘婆心’之下,领悟他的真意。一旦得之,还有什么话说呢?你已经是自默的知音了。”
《艺术沉思录》亦复如此。
文中插图均选自《艺术哲思录》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常务副院长
作者:王亚民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