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佘山脚下、毗邻松江大学城的艺术百代美术馆因开馆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营造的沉浸式红色艺术课堂而备受瞩目。日前,年龄跨度从九旬到80后的几位参展艺术家——汪观清、丁筱芳、沈浩鹏、丁阳来到美术馆,和现场观众一起从作品出发,解读作品背后的故事,探讨几代人“奋斗”的精神、“奋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汪观清今年已90岁高龄。他的一幅《金沙水拍云崖暖》参加了此次展览。
这是汪观清86岁时重走红军长征路的一幅力作,描绘了1935年红军主力为了摆脱敌人追兵,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7天7夜仅靠7只小船从容过江的伟大胜利。巧渡金沙江,使红军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汪观清《金沙水拍云崖暖》
“画这幅画是我第三次走长征路了,前后花了十多天时间。”汪观清坦言,这幅画的作品名就选取自毛主席在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诗词《七律·长征》中的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指红军长征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战略行动——巧渡金沙江。
画中礁石险峻,水势湍急,渡船场景惊心动魄,汪观清凭借对长征故事的深刻理解和亲临金沙江水岸的所观所感,用扎实的艺术技法将当时的紧张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以穿越时空的视角绘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惊险时刻,也是艺术家向红军长征精神的致敬。“当时的江水是金黄的,我画的时候为了国画效果,画的是清澈的,波涛汹涌。”
汪观清非常感恩国家培养了自己。为了能画出让人民满意的作品,他坦言常常主动深入到生活中去,去田间、去码头、去工厂、去部队,去一切画中人物生活的地方,与他们同吃、同住、交朋友,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在他看来,先打动自己,作品才能进而打动别人。“只有自己真切感受到了,带着十分尊敬的心情去画红军,去歌颂红军,才能从心底画出好作品,这是搞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自己对长征精神的一种致敬。”
展览中的一幅《红色圣地》,来自丁筱芳、丁阳父子携手创作。
党的诞生地作为经典的艺术创作母题,通常以石库门或者嘉兴红船的形象单独出现。而此次《红色圣地》却构思巧妙地将这发生在两个地点的同一件事安排在了一个画面里,述说同一个故事。丁筱芳画南湖上的红船,丁阳画望志路上的一大会址。
丁筱芳、丁阳《红色圣地》
“我和儿子丁阳共同创作这组作品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写意与工笔相融合,跳出对场景再现的写实,转向立意和表现意境。”丁筱芳透露自己特意把整幅画面画成红色,说着红船的故事,表现红色胜地这个主题。“红色也代表了我们党的热情,一种理想,最终改变了中国的未来。水波的分割,我用了一点装饰性、平面性在表达。”
丁阳则分享道,自己画的这幅一大会址,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例如右边角落里的小倒影,渲染出一种紧张的状态,门口停着一辆黄包车,预示着随时准备撤退。
“我和父亲是两代人,我们成长的这种环境,包括奋斗,肩负的历史使命,都不相同,这也使得我们的创作方式不是特别一样。我父亲青年奋斗的时候,从物质来说,相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有一些小匮乏,但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精神是很饱满的,值得我们学习。我和我父亲在创作过程中,他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精神状态,非常鼓舞我,在创作方向上,也给我一个很好的引导。”丁阳说。
丁筱芳《前进·前进·进》
展览中,丁筱芳还有一幅四联画《前进·前进·进》悬挂在展线末端,成为铿锵的句号。这幅画曾获全国美展优秀奖、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优秀奖,也是艺术家本人相当满意的作品之一。
“我把党领导下的军队的发展历程浓缩在一幅画面中,既有分隔的画面,又把空间融合在一起。画面从右至左分别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仪仗队。吹的乐器从小变大,人数由少变多,这正是中国人民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英明的领导下由无到有、由弱变强真实的发展历程,让大家感到共鸣的。有力度感、雕塑感、仪式感。”丁筱芳说。
沈浩鹏《金色的道路》
一幅画可以浓缩党的诞生过程,也可以见证个体的奋斗人生。
展览中一幅名为《金色的道路》的作品,沈浩鹏创作于1976年。画中,金色的稻田里有位收割者,她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中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
沈浩鹏坦言这是自己17岁高中最后一年画的,为了参加上海中学生美展。现在回看这幅画其实有些稚嫩,却可谓凝结了自己的奋斗历程。“这幅画的出现印证了一个道理——人总是要有一些理想,要有自己的目标。怀揣信念,前面的金色道路一定能够踏上。感恩改革开放给了新的机会,也感恩这个时代。”在他看来,如今整个世界是开放状态,创新是重要主题,年轻艺术家更应该思考如何把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元素提炼出来,贯彻到作品创作当中。
一支画笔,三尺讲台,艺术是最好的心灵导师。教育是美术馆的重要功能,以红色经典画作展览开启红色美育的“第二课堂”,可以说是艺术百代美术馆探索创新美育路径的体现。
据悉,这是该美术馆推出的系列公共教育项目Art+访谈首场活动。这一系列访谈面向全年龄层受众,并专注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艺术讲座与公众之间架起互动沟通的桥梁,围绕“美育生活化、生活美育化”的主题艺术创作策展方向,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访谈等,使公众在展览与学习中有所收益,从而将艺术融入生活。
作者:范昕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