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英国人,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曾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本人也在94岁高龄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他是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文化史研究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1月20日起,六集大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将每晚10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播出。
7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叫李约瑟的英国人来到古老的中国。李约瑟是英国生物化学专家,时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来中国之前,跟那个时代普通的西方人一样,李约瑟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西方的偏见:中国是个落后的不文明国家,对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没有任何值得重视的贡献。
由于拥有外交官身份,李约瑟在中国期间得以四处游历、考察,他先后出行11次,到过敦煌,到过都江堰……所见所闻,让他满心惊讶: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原来如此辉煌、如此灿烂,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远超过所有其他国家。
访问中国的经历影响了李约瑟此后的一生,他“除了写一本中国文化的科学、技术、医学的史著以外”,心中别无他求。
此后,李约瑟编写了7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在第一卷的序言中他发出了这样的叩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
六集大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承制,每集42分钟,分为《到中国去》《先生之风》《文明高地》《神奇创造》《书写中国》《人去留影》六个主题,讲述了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和科技史学家李约瑟20世纪40至80年代来华考察并写作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经历,展现其以跨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思考解读。
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文化史研究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凸显了中国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开拓了跨文化比较、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时代。
据了解,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李约瑟的生平经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摄制组追寻李约瑟在中国的足迹,并远赴英国、香港等地,获取大量珍稀的照片资料,翻阅上千份李约瑟生前日记、笔记、资料,重筑李约瑟认识中国、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思想历程,保证学术权威性和准确性,尽可能真实、全面还原李约瑟所见之中国、所闻之历史、所念之文明。摄制组采访了剑桥大学汉学、生物学、科技史学界多位重量级院士和终身教授;拜访并首次向中国观众呈现了李约瑟及霍金等多位大师生前使用的办公室。
纪录片《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以人物传记的拍摄视角设定内容框架,运用了大量细节与故事,全面梳理了李约瑟的人生轨迹, 塑造了一个充满正义感、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蓬勃生命力和伟大科学国际主义精神的学者形象。同时,本片借李约瑟之眼,站在历史与人性的高度,追寻以李约瑟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国际友人的在华足迹,窥看战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与杰出智慧,探寻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灿烂。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组获得李约瑟所拍摄的千余张从未通过电视公开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中,中国各阶层人士的精神状态。节目通过对照片新颖地活化运用,让凝固的黑白影像成为连接两个时空的“滑动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纪录片《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以李约瑟博士推进世界文明“美美与共”的研究理念,向世界传递出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声。
综合自人民网、中国科技报、中国纪录片网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