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爱恋传说并不陌生,“梁祝”的故事自西晋传播至今历时近1500年。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地方戏曲、流行歌曲、影视剧等各种艺术门类和相关作品先后登上新中国、新时代舞台。
作为“演艺大世界 艺聚大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的重磅剧目,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杂技舞剧《化·蝶》将于11月12、13日亮相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开启世界巡演首站。《化·蝶》从已知的故事中提炼出新意,从古老的爱情经典中萃取符合时代思潮的当代感,将杂技融合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来传递复杂的思绪,让演员们通过在杂技中融入舞蹈技巧和叙事表演,赋予肢体更多的美及戏剧意义。
该剧并非只是对梁祝故事的简单重复,而是着眼于“蝴蝶”从孕育、孵化到破茧、翱翔的蜕变过程,来颂扬生命不息的永恒力量。这是一台融杂技、舞蹈、戏剧、影像等多种艺术的当代舞台新作,也是突破与探索杂技“新可能”的大胆尝试。“16年前,杂技《天鹅湖》是首次尝试用杂技技巧演绎西方故事;现在,《化·蝶》亦是艺术创新的破茧成蝶,处处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掘和再创造。”总导演赵明透露,主创团队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特点进行了精心编排,让西方芭蕾与东方文化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们将努力使这部融合型、创新性作品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作为《化·蝶》的主演,吴正丹、魏葆华将首创的绝技“肩上芭蕾”带入杂技剧的编排,极大助力了高雅审美情趣的传递。“肩上芭蕾”中,演员用肩膀托起了一方天地,只需要一个支点,便能如蝶翩翩,自问世以来已经创造了许多舞台“奇迹”。魏葆华说,上海是他们的福地,也是“东方天鹅”展示起飞的起点。
明年10月2日是吴正丹、魏葆华合作30周年纪念日。他们自我调侃是“合起来超过九十岁”的“高龄演员”,但在对演员要求极高的杂技剧舞台,他们还是一如既往保持着严格自律的身体管理和训练——长期磨过的舞鞋在魏葆华肩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他们笑谈,只有舞台才能够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对于舞台的痴迷和眷恋,已经远远超过了疼痛本身。
追求极简舞台的理念,《化·蝶》采用了大量线条与圆形的组合,配合整体灰白的色调,将传统意象表达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将杂技、舞蹈、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珠联璧合,通过当代舞台表演形式化“技”为“剧”,为杂技动作赋予更深刻的情感内涵和文学底蕴。全剧还有32项兼具难度与美感的杂技表演轮番上演,使得演出不再是单纯的炫技,而是具有国际化审美的综合表演艺术。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