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相比西方绘画,中国画不太善于写真,实际上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中国绘画的写真能力已经算是世界领先水平了。那个时候,西方的绘画还属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要到16世纪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文艺复兴美术三杰”出现,才慢慢开始写真能力越来越强了……”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邵仄炯如是说。
昨天,他携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做客上图讲座,探寻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审美路径,并通过宋徽宗的大量题画诗与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之说揭示中国绘画与诗意的深层关系。
宋代被认为是中国绘画的一座高峰,原因何在?邵仄炯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宋画的写真能力,它最能够把现实生活当中世界万物落实在画面上,这个是一个非常高妙的技术。在现在,这可能不算难题,但在古时候能够有这种写真的高妙技术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二,宋代绘画讲究一种有秩序的美感,比如北宋的山水画《早春图》就不仅展示了早春的气象和山势的雄伟,更体现了大自然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画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将无序的、千变万化的自然有序地排列组织落实在绘画上。这种秩序感是宋代绘画非常重要的特色,也是宋代崇尚格物致知的体现。
其三,宋代绘画重文,无论是表达绘画技术,还是对万物秩序的追寻,都需要以一颗文心平衡。以宋徽宗名作《瑞鹤图》为例,画面上方的20只白鹤如同跳华尔兹一般,充满了艺术家气质,是徽宗内心对自由的理想和向往,画面下方的宫殿意味着现实,是他身为皇帝不得不处在的境遇。方笑一感慨,整幅画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照令人震撼,而具体分析画面上的题跋,可以将这幅画作放入更广阔的北宋末年的思想与社会环境中去理解。
邵仄炯说,每个画家的眼中都有自己的美术史。作为新生代山水画的代表,邵仄炯多年来深耕中国山水画的脉络,在新意中不忘继承;创作之余,还为喜马拉雅录制了一档解读中国画的音频节目,因其专业的讲解广受听众好评。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音频文稿的修订版《读懂中国画:画家眼中的五十幅传世名作》。
该书精选中国历史上的五十幅绘画珍品,分章逐幅精讲,由邵仄炯专业解读,探寻观画之道,开启经典审美之旅,引领读者读懂线条中的历史,读懂笔墨里的深情。
书中讲述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作,涵盖东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代表性作品,历经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审美的黄金时代、文人画的崛起、世俗意趣的引入、对西方绘画技法的吸收等关键节点,时间跨度大,艺术风格多样。述及的画家包括顾恺之、孙位、顾闳中、董源、巨然、苏轼、宋徽宗、张择端、赵孟頫、王希孟、董其昌、朱耷、郎世宁等,作品有《洛神赋图》《高逸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枯木怪石图》《瑞鹤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秋兴八景图》等,可谓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全明星阵容”。
作者:如烟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