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闻卿、李建安 《Light Action》
主题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正在火热进行。作为两个重点样本社区之一的曹杨新村街道,最近被艺术装点得格外引人注目。
曹杨环浜地带随处可见有趣的公共艺术作品,桂巷坊多了一座“菜场美术馆”,新打造的上海首座“高线公园”百禧公园迎来“曹杨人的一天”艺术社区展与“今日曹杨——百禧公园墙绘”,“曹杨的微笑”新媒体影像艺术展连通身边真实的人物故事……艺术季期间曹杨社区的这一系列艺术展览和活动,都出自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团队。这些参展作品有的来自上海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等专业院校,有的来自曾经生活在曹杨的“土著”艺术家,还有一部分来自历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作品双年展”的优秀获奖作品。
曾成钢 《莲说》
70年前,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在上海普陀建立,这里诞生了无数劳模,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1990年代以来,人口规模增长迅速,曹杨新村从规划初期的2.4万人到如今常住人口达到近10.7万人,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较高。人民群众对曹杨新村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幸福曹杨·重点样本社区”的艺术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教授带领策展团队多次赴现场实地调研,在 “为人民、为生活、为城市、为艺术”的理念引导下,不断优化策展方案,把艺术带到社区居民家门口,让居民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能接触艺术、欣赏艺术,处处体现艺术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在曾成钢看来,上海美术学院以“新海派”为学术主张,应加强学院与社会的互动,链接文化与时代的基因,将艺术创作与社区营造结合到一起,这些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会给社区带来美感,也同时实现了社区的微更新。
上海美院集体创作 《管道小品2》
来源于历史照片的《红桥故事》、实时变幻的《Light Action》……居民饭后散步的环浜,成了偶遇艺术的一段路
环浜是曹杨社区的重要地景,它像一条蓝色珠链,串联了曹杨新村各个社区,既具生态功能又具景观功能。一系列公共艺术作品正在点亮环浜,让居民在社区里偶遇艺术,为社区增添能量。该板块的策展工作由曾成钢亲自领衔,王海松、肖敏协助执行。该组作品以社区中的实地场域或社区故事为创作动机,与曹杨人的生活呈现出极高的契合度,让曹杨社区变得更加有温度。
曾成钢作品《莲说》展出在曹杨公园茶室东侧绿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是品格的象征,莲蓬寓意吉祥和多福,以现代工业技术和材料复制的巨大莲蓬则是传统君子品格和美好祝愿结合的当代演绎方式。作品寓意丰富,既体现对曹杨人高洁品格的歌颂,也饱含对曹杨人幸福生活的祝福。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闫坤创作的《舞动生活》位于曹杨公园茶室二楼平台。作品取材于日常的市民生活场景,随着旋律陶醉起舞的雕塑形象和公园中真实的舞蹈人群交相呼应,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歌颂。
上海美院集体创作 《红桥故事》
上海美院集体创作作品《红桥故事》来源于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历史照片,在同一地点以雕塑方式复制了照片上的一幕,富有年代感的人物和服装道具与周围场景形成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红桥故事讲述着曹杨的故事,也传递了曹杨人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肖敏、肖然 《戏影1》
还有几件另辟蹊径的公共艺术作品,令人大开眼界。例如展出于枫桥南侧市政管线上的李智敏作品《管道小品1》,以一组在管道上“溜达”的小动物为灵感,赋予冷冰冰的工业管道以俏皮的温情。上海美院集体创作作品《管道小品2》选择了一颗横跨环浜的树干来呈现作品,以生动、俏皮的手法塑造了微缩版的儿童与小动物共同玩耍的场景,其熟悉的画面与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充满儿时记忆。肖敏、肖然作品《戏影1》展出于曹杨公园花溪路步行桥下方,以灯光编程方式复制了一幅动态的儿童涂鸦作品,为公园人口增添了童趣和活力。上海美院集体创作作品《戏影2》展出于红桥下方,以程控灯光的形式表现了彩色肥皂泡吹出并重叠的景象,以一种充满童趣的视角和方式表达了对多彩生活的感受和情感。
上海美院集体创作《戏影II》
在桂巷坊兰溪路入口广场处,来自中国美院的郑靖教授创作了一件可供观众参与的光反射装置《浮光戏莺》。作品在白天反射日光,夜晚反射led。“光”一闪而过,最终却转化成了鸟鸣,真鸟和作者设置的光敏发声音器之间的虚虚实实的反应,则更让人们在这其中读到达芬奇对于光“显示出世上所有物质的真正基本形式”的描述。由中国美术学院郑闻卿和李建安共同创作的装置作品《Light Action》位于百禧公园南段,可通过周围人、事、物的变换,呈现具有动感的七色光斑。
沈烈毅 《跷跷板》
桂巷坊变身“菜场美术馆”,以文化艺术这剂佐料扩展人与人的联系,深化居民的地方认同
桂巷坊作为曹杨社区居民集中的生活场域,展示着风土人情,蕴藏着人间百味。这些天,这里正在变身“菜场美术馆”,通过艺术家的空间艺术介入、在地创作与展示,以及开展属地性的美育活动等,丰富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叙述曹杨故事,并赋予空间以新的文化含义。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粟上海”创始人阮竣作为该项目总策划,施瀚涛策展,邀请多位艺术家在此开展展览与公共教育活动。
菜场空间正在举办两个展览。一个展览是“影画曹杨:陆元敏李树德作品展”,两位艺术家曾是普陀区文化馆的老同事,他们用摄影和速写记录下曹杨社区街头一个个无名瞬间,并通过这些印刻在几代曹杨人脑海里的记忆连接起曹杨的过去和现在、个人和集体的共同生命经验。另一个展览是“城市考古:非典型看曹杨”。城市历史研究者徐明及其团队对老报纸中的曹杨新闻进行研究,实地探访一代代曹杨人留下的生活痕迹,并采集和梳理了富有曹杨特色的建筑装饰纹理,以视频、动画、地图等多样化的图文手段,带领观众去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和社会生活。
桂巷菜场美术馆展览现场
三套空间介入的作品正在酝酿中。艺术家苏畅、设计师厉致谦和艺术家Tango分别用雕塑、视觉系统设计和空间绘画来呈现桂巷坊的社区特点——苏畅的雕塑原型来自老桂巷菜场中的柱子和墙面;厉致谦为桂巷菜场创作了一系列结合中文字和图案元素的标识,既为菜场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视觉系统,如围裙、篮子等菜场的日常用品,也让人们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创新的可能;Tango则为桂巷坊空间特别创作了一系列空间绘画。
四场工作坊还将在此陆续展开。它们分别是艺术家殷漪的声音工作坊,带领学员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深入曹杨区域,去发现声音,探讨其中的信息和意义;建筑师王青的“曹杨新村之家”,带领曹杨一村的居民为自己新的居住空间描画个性化或概念化装修方案;艺术家小龙花带领学员实地考察和调研曹杨这一区域特定年代住户的典型生活空间形态,并试着用剪纸和绘画等形式加以再现;姜庆共的日常标识和美术字工作坊则会邀请富有经验的美工们共同开展创作。
策展人施瀚涛坦言,在这个曾经以日常生活消费活动将人连接起来的社区空间中,去叠加文化艺术层面的内容,加深和扩展人与人的联系,深化他们对于这个地方的认同,是一次小心翼翼的尝试。他希望在此过程中激发出更多提问,也希望菜场美术馆随着桂巷坊越来越完整,人群越来越多,产生出更多的内容。
“曹杨人的一天”艺术社区展、主题为“今日曹杨”的缤纷墙绘……百禧公园的艺术氛围格外浓
新打造的上海首座“高线公园”——百禧公园,曾见证曹杨社区的历史变迁,如今成为一个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此次艺术季期间,这里的艺术氛围格外浓。
“曹杨人的一天”展览就位于百禧公园南展场半地下室空间,共展出插画师热水和“边跑边艺术”团队创作的绘画、装置与影像作品,无不反映了他们眼中的曹杨印象。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策马琳担任这个展览的策展人。
曹杨社区居民在“寻找曹杨”拼图工作坊现场
青年插画师热水的创作是以曹杨社区生活为主题的日记作品,温馨的色彩与梦幻般的感觉非常具有疗愈性。她选取曹杨街道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四个标志性地点——曹杨公园、曹杨影城、曹杨二中和兰溪青年公园,通过装置和绘画的形式呈现了曹杨小景观,营造了一种沉浸式感觉。“边跑边艺术”小组创作的影像作品“曹杨人的一天”围绕曹杨地区居民生活的场景,把插画师热水的创作过程、创作感受、居民互动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从动态的视角来看曹杨人的社区生活。
在马琳看来,这是一场充满过程与互动性的艺术社区展,在展览中还开展了“寻找曹杨”拼图活动,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从而让曹杨居民重新了解自己的社区,感悟艺术带来的美好生活。同时,通过带领上海美术学院的学生共同策展,她认为这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社工策展人”,为社区博物馆和社区美术馆培养更加专业的策展人才。
“曹杨人的一天”艺术社区展现场
在百禧公园南展场的一个墙面上,还出现了“今日曹杨——百禧公园墙绘”作品。这是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董春欣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的墙绘作品。作品以曹杨新村代表性建筑为创作元素,如少年城、新曹杨影院、红桥、长城大厦、曹杨社区文化中心、曹杨环浜、普陀区中心医院、曹杨新村大门、村史馆等。董春欣提到,上海不仅有以石库门为代表的海派文化,还有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和红色文化,这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以曹杨新村代表性建筑为创作元素,以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为点缀,描绘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带给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展现了曹杨人民的美好生活画卷。
“今日曹杨——百禧公园墙绘”现场
身边人真实而富于感染力的微笑,汇聚在“曹杨的微笑”新媒体艺术展
参与式影像艺术实践《曹杨的微笑》也正在曹杨新村展开,由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教授担任策展人。路过的居民或许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熟悉的面孔,回忆起与之交流的瞬间。
笑容作为反映人们内心世界最直观的表现,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认同。策展团队共征集了15个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社会角色生活或工作在曹杨的人,以他们的生活影像片段为主线,用参访及生活记录的形式,从不同视角出发多维度呈现曹杨社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展示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表达被记录者”生活在曹杨,幸福在曹杨”的人生态度。
“曹杨的微笑”新媒体影像艺术展现场
金江波指出,这次参与式影像艺术实践以身边真实的人物故事,用相对少的后期处理,将有意识的加工活动对创作瞬间灵感的干扰降到最低。这是为了尽可能保留创作主体瞬时最纯粹的心灵感受,激发受众的带入和共情,为影像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心灵交流提供充满可能性的氛围,最终让他们进入安全、友好、舒适社区的生活氛围。
作者:范昕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