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视觉盛宴”“这审美绝了”“创意满分“……昨晚,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中秋奇妙游》刷屏了?不少网友发现,节目中有非常多的洛阳元素。跟这些元素有关的洛阳历史故事,你知道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胡人牵驼
在创意舞蹈《东都行者》中,出现了一幅《胡人牵驼图》。图中的那位胡人,头戴卷沿式毡帽,身穿翻领窄袖袍服,脚蹬黑色高靿靴,是典型的胡人装扮。
再看这位胡人的长相,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还有连鬓卷曲的络腮胡子,让人不禁想到唐代诗人陆岩梦的诗句:“眼睛深似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他身后的那头骆驼高大雄健,驼背上载着的似乎是成卷的丝绸。
这幅驼马出行图出自唐代安国相王儒人唐氏墓,现藏于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壁画馆内。由墓中出土的墓志得知,墓葬的年代是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安国相王就是后来的唐睿宗李旦,孺人,在唐代是对皇室宗王之妾的称谓,官职相当于三品。
该墓有两幅驼马出行壁画,左右对称绘于墓道的东西两壁上。《东都行者》中出现的是西壁驼马出行图,东壁上的驼马出行图中,有一名胡人的穿着则是汉人装束,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服,牵着一匹五花马。
其实这并不奇怪。唐代的洛阳是国际大都市,与西域有着广泛的联系。据史书记载,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社会上一度流行汉人穿胡服的风尚,不仅男人穿,连女子也穿。
丝绸之路上的“洛阳印记”
在节目《东都行者》中,茫茫大漠上,一行骆驼和商人的足迹,远处是落日余晖,苍茫的沙丘,在天际延续……
众所周知,唐代综合国力强盛,洛阳作为都城之一,吸引着众多域外人士不远万里,纷至沓来。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的洛阳,曾经出土了大量的胡俑、古代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各种异国风格的文物。
2014年,定鼎门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到定鼎门遗址参观的朋友,都会发现城门外广场上,有一段圈起来的坑洼不平的路面,这正是文物部门通过特殊的技术模拟出来的车辙印、脚印和骆驼蹄印。这些模拟印迹下面2米多的地方,正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真实印迹。
这些印迹是在2007年被发现的。当时,考古人员在对定鼎门遗址外侧一条道路进行发掘时,在晚唐地层上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壮观的场景:在150平方米的地面上,200多个人与动物的脚印、蹄印以及数十条车辙痕迹清晰可见。
考古人员当时就惊呼:在古代道路上发现如此密集的人、动物和车的痕迹,在国内尚属首次,尤其是骆驼蹄印,为当时洛阳与西域文化、商贸交流提供了新的鲜活的证据。
玄奘在洛阳累计生活近20年
在节目中,出现了两句玄奘法师写的诗句“不因行苦过人表”“不惜丹躯舍此山”。同时,用国风舞蹈来诠释《大唐行者》玄奘的心路,用肢体演绎“不困行苦过人表”的取经精神。
玄奘,俗姓陈,名祎(yī),洛阳偃师缑氏人。1300多年前,玄奘踏上西行之路,历经艰难险阻求取真经,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玄奘大师诞生于洛州缑氏县(今偃师),直到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玄奘大师一直生活在洛阳。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大师谒唐太宗于洛阳宫,在洛阳停留约一个月。
我市著名文史学者徐金星介绍,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春二月,玄奘大师随驾至洛阳,在洛阳生活一年左右。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半,玄奘大师圆寂。玄奘大师世寿65岁,先后共计在洛阳生活了近20年。
玄奘大师生于洛阳,长于洛阳,出家于洛阳,修学起步于洛阳,是洛阳这方沃土,抚养了玄奘,培育了玄奘。玄奘大师是终其一生不忘初心的高僧大德,而他的“初心”,就是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时所讲的“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客家文化,根在河洛
“豫州夜渐远,人在丹霞山南,响起那时方言,在北边只等一只客家船,龙门山听到雁归南,故楼圆北望有炊烟……”《中秋奇妙游》为歌手周深打造的新歌《若思念便思念》歌词,表达了“客从河洛来”的主题。
“豫州,北边,龙门山,方言”代表客家人的故乡。西晋末年爆发“永嘉之乱”,晋元帝率汉族臣民从大谷关出京师洛阳,就意味着离开了故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后来一批批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踏上漫漫迁徙之路。
“丹霞山,客家船,圆楼”代表衣冠南渡的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地方。如今分散在我国闽南、台湾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仍自称“河洛郎”,这是为了记住自己从哪里来,也是对河洛地区的眷恋。对家乡的甜美记忆似昨日重现,牵动海内外远离家乡的客家人的思乡情。
作者:仝景菁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卫中
图文综合自掌上洛阳客户端、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