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罗布的新作是如此令人愉悦,如果把这本书放在黑暗的房间,它大约也会兀自散发温暖的光芒。罗布精心提炼了自法国大革命至今发生在巴黎的真实事件,以一则则比小说更离奇的故事,带你走近一个个对巴黎的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他们或者伟大,或者不太知名,或者已干脆被人遗忘。有王公贵族,有诗人、摄影师、城市规划师、歌剧《波希米亚人》中“咪咪”的原型、作家、将军等,皆在罗布的笔下一一登台。这部带着强大力量和丰沛情感的《巴黎》描绘了巴黎别样的历史,定能令读者心生向往、心存共鸣。
▲《巴黎:光影流动的盛宴》
【英】格雷厄姆·罗布著
金 天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书摘:
爸妈送我的17岁生日礼物便是巴黎七日游。旅行社在巴黎军事学校附近的小旅馆替我订好了房间,另给了我参观巴黎古迹和在平价餐厅用餐的指南、塞纳河观光船的船票,以及一张可以在老佛爷百货兑现的礼品券。我打包了远超七日所需的衣物、急救用品和一本二手的《波德莱尔诗选》。在遍访巴黎名胜之余,我的那些神奇且难以言表的体验皆因《波德莱尔诗选》的指引。我读波德莱尔的《巴黎即景》,也读他的《现代生活的画家》。波德莱尔在其中的一章里这样写道:“美妙与诗意充盈巴黎人的生活—奇迹包围着我们;眼不能见,却呼吸它一如空气。”我在圣雅克塔附近的咖啡馆品读波德莱尔的文字。 细雨模糊了往来行人的面庞,冷硬的哥特式建筑仿佛消散在蒙蒙雨雾里,就在那一刻,我当真见证了“眼不能见”的巴黎奇迹。
七天的巴黎之行还带给我好些有趣的发现。譬如埃菲尔铁塔对岸的小屋正是巴尔扎克一边躲债、一边写下《人间喜剧》的地方。譬如我朝着圣心堂直走,站在可以仰望它那白色圆顶的高地,只见我脚下星罗密布的咖啡馆一片欢腾,所有的民间艺术家都在仿造相同的几幅油画作品。譬如我曾终日徜徉在卢浮宫,既忘了吃喝,也忘了我究竟看过些什么。譬如我寻到了铺着砂砾的中世纪街道,也琢磨过石墙上令人费解的涂鸦—它们似是饱学又有政治抱负之人留下的。譬如我经过地铁里肢体残缺的乞丐,也经过旅行指南里不曾提及的街区,亲眼看到过《巴黎即景》所描绘的烟花女。
我那时对法语“照本宣科”,远不能运用自如。几番尝试与人对话无果后,我觉得保持缄默、细品巴黎方是明智之举。横跨巴黎市只需半天,我步行过数次,随后便对照公交路线图来规划当天的行程。不出一周, 27 路、 38 路、 92 路以及大多有着“随上随下”开放式后门的公交车已仿如旧识。我把坐观光游轮安排到了最后一天,基本在昏睡中渡过了塞纳河。等登上荣军院站的机场专线时,我的行李鼓鼓囊囊的,里头全是(依我看)价值连城的二手书。在巴黎的这一周太过充实,以至于没到老佛爷百货兑换小礼品也不怎么令我遗憾了。
我们即将展开的这场探险是对法国历史的回顾,这回顾由诸多不同的声音组成。我们的第一站始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我们的终点站落在公元 2010 年。我们不时会穿越回中世纪乃至史前,以便探寻当时的历史风貌。最初的巴黎是塞纳河上的一座小岛,那里曾是巴黎西族人的家园。后来的巴黎发展壮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郊区地带却在现代巴黎人的心中引发恐慌,比之它们当年尚有强盗和野狼出没时更甚。
我但愿这本《巴黎》可比拟一部微型的《人间喜剧》,城中居民娓娓道来他们的亲身经历,汇集成巴黎的一段段过往。《巴黎》的每一则故事都是真实的,这每一则故事也都是完整的。故事与故事之间有交错、有转折,这些交错与转折是驿站,是十字路口,是划定时空的里程碑(不论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还是把它们看作一种比喻)。在巴黎,不同的区域和建筑在不同的阶段消失复又出现, 被不同的眼睛观察,见证不同的事件、不同人群的执迷和梦想,由不同的建筑师改造,受到不同岁月的洗礼。
直至18世纪末,巴黎方才有准确的地图,少数巴黎人也方才愿意稍离他们的街区。但即便是在资讯发达、出行便捷的今天,对巴黎(或者任何一座伟大城市)的再发现都难免一定程度上的混淆与错乱。
巴黎的街道分布、它的地形纹理、气候、气味、建材和巴黎人的喧嚣一起,构建出一种特定的现实。不论有多私密或多怪异,巴黎城的每一个异象和愿景都和它的节庆以及古迹一样,属于这座城市的历史。一家之言的确会让我们的这场探险变为脚本已定的呆板旅程,可是某个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刻或特定的人物必然携带特定的观点和叙事手法。因此接下来的每一则故事都散发特定的气息,都主张自己的立场,都以独有的方式向过去致敬。正因为有叙事的需要,所以才会对巴黎建筑风格的转换、巴黎的警力和政府部门的变迁、它的基础设施与公共住房、巴黎人的娱乐消遣以及一场接一场的革命详加阐释。这些故事当中没有杜撰而后植入的细节,除了奥斯曼男爵、希特勒和少数几位共和党总统,也没有人对巴黎的排水系统或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做过点评。
一个人如果像解题一样沿着尚且未知的方向启程,之后再对照地图追溯他一路行来的脚踪,没准能从中提取良多有用的细节。我在踏过长路、搭乘过公交或经历过背包游后,曾经试图再现这样的“意外之喜”,好帮助自己整理回忆:率性出行是为了创设一个探索的情境;比对史料则是为了往这个情境中添入更为细致的见闻和推定。巴黎的历史学家有志一同地写道:想对巴黎做通盘记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写《巴黎》,恰好重申并且放大了这种不可能。历代佳作(一些仍在版)对巴黎的历史条分缕析,这一点《巴黎》绝不能替代;但这本书也并非乍看上去的那样偏离对巴黎传统历史的描述。《巴黎》正如文化普及类读物《探索法国》 ,其创作亦需严谨的考证,目的就是绝不篡改和矫饰来之不易的历史数据。最重要的是,我写《巴黎》是为享受追索巴黎本身所带来的乐趣,我希望我的读者亦然。因此,但凡开明的历史学家都会建议你: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不妨试着找找拉雪兹神父公墓里到底埋藏着多少奇人奇案,不妨去戴高乐广场和索邦广场之间的每一家露天咖啡馆小坐,不妨把巴黎的十几条公交路线从头到尾乘一遍,不妨淘一淘从都尔奈勒码头直摆到马拉盖码头的每一个书摊。
作者:格雷厄姆·罗布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