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仅爱看主旋律电视剧,还为了追剧主动“加课”温习中国近现代史——回忆同学们一起看《光荣与梦想》的情形,复旦大学大二学生程雯雯说: “它符合我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有史也有诗,这部党史剧赢得了Z世代青年的共振,成为党史学习可视化教材的生动案例。
不止年轻人喜欢,该剧自5月25日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视频首轮播出,一路领跑卫视收视与视频平台播放榜单,各项数据证明,它点燃的是全平台、全年龄段观众的热情。昨天,电视剧《光荣与梦想》研讨会举行,会议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主办。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在读解该剧创作特质时都提到了史实与诗意的交汇。有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以“见人见诗见细节”的创作理念,完成了人性化历史叙事,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表达和震撼人心的革命情怀,从而铸就荧屏史诗。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用“史诗格局” “史诗审美” “史诗情怀”来概括该剧重要价值。正是这股充盈的史诗气质,让观众触摸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事业, 《光荣与梦想》讲好了党的故事,讲好了中国故事”。
吃透“一亿字”史料,勾勒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岁月
身为《光荣与梦想》的总顾问,吴保安对创作的起点印象深刻。他说:“广电总局对庆祝建党100周年电视剧创作有整体策划,希望能用一流编剧、一流导演、一流演员,联手打造一流作品。”
但在实践中,从三个“一流”到“一流作品”,仍需一道一道难关依次攻克。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题,上海广播电视台、德清完美蓬程影视有限公司等共同出品, 《光荣与梦想》攻坚克难的第一步就是“重返”历史。
编剧赵宁宇回忆,团队在创作中阅读的党史、军史等各类史料文字超过一亿。作为影视创作领域党史、军史的“老兵”,编剧说,他们不仅要吃透史实,还注意到了近年来新的史料研究结果,并以此为据对剧本进行反复打磨。最终,作品以编年体与纪实体结合的手法,再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30多年时间,有详有略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岁月。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恩国自认是该剧的忠实粉丝。他分析说,作品胜在历史细节和历史环节。 “历史细节能打动人、感染人;关键的历史环节则为观众厘清了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个关键时刻的重要抉择,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道路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气象。”
尹鸿说,有了坚实的历史之基,剧中不仅有恢宏激烈的战争场面,有纵向跨度30多年的历史脉络,也有复杂的思想路线之争,还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选择不同道路的横向对照。 “它在这批作品中非常独特、非常必要,会成为形象的影像教科书,从厚重的历史中折射马克思主义的璀璨光辉,彰显中国共产党作为主心骨和领路人的重要作用。”
以沉稳语调与满腔情怀,展开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风范和精神力量
导演刘江从一开始就为作品定下了要以人带史、以凡人写伟人的总体策略。他认为,要让观众看见伟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们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但是关键时刻做出了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如此,观众会更深切地感受到伟人因何伟大。
这一方法显然是奏效的。研讨会上,许多专家都提到了剧中“伟人”打破了人们的一些刻板印象。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就是其中一位。他对剧中毛泽东为杨开慧梳头的一幕印象深刻, “这一段用家庭化的语言表达了革命者对推动历史进程的信念,以人性化支撑起了个性化的角色”。事实上,以梳子作为情感的线索, 《光荣与梦想》对于毛泽东、杨开慧、毛岸英一家的情感作出了动人的刻画,让观众感悟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思想力量、信仰力量。
剧评人李星文颇为推崇剧中的热血与燃情。他提到了湘江之战的最后一个镜头,毛泽东已过江,他从高处回望,眼底是被鲜血染成的斑斓的湘江,他握紧拐杖的手微微颤抖。这一场戏兼具了战争的大场面与具体场景细节的描绘,凸显了伟人对革命道路高瞻远瞩、同时又至情至性的丰满形象。
以40集涵盖3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专家称,这已是大写意的手法。但在如此有限的叙事篇幅里,主创依然用相当的篇幅致敬牺牲的英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吴保和为此深深触动,“剧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许多为中国前途、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 ‘为有牺牲多壮志’在剧中细致展现了出来”。
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所言,《光荣与梦想》如同一部温情与悲情交织的英雄交响曲: “它以沉稳语调展开激荡的历史风云,以满腔柔情表现壮丽的情怀。突出了历史人物,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巍峨的集体群像,由此展开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风范和精神力量。
作者:首席记者 王彦
编辑:金久超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