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苏州桃花坞,昆剧传习所正式建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及昆曲入选世界非遗20周年。为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总结传字辈的艺术成就,探讨21世纪昆剧艺术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于7月16日-18日举办“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来自21所高校、科研院所、昆剧院团和博物馆等45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同时遴选了35篇学术论文收入论文集。
在主旨发言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表示:传统中国的古典艺术昆曲是通过上海这座现代城市才得以保存并发展的。他认为,“现代性”不是鄙薄非西方艺术的独断主义,而是文化上的多元包容;“现代思维”不是舍弃传统知识与经验、技能的凭空高蹈,而恰恰是人类思想有序演进的结果;“现代意识“也不能依赖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输,而是在市场化的语境中,让传统艺术与普通观众互动,因而自然地让昆曲的价值在现代社会得到充分发掘,并绽放其文化的光辉。这些都是上海作为一座现代城市在昆曲的传承保护中提供的宝贵经验。
上海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认为,昆剧传字辈艺人的表演,自 100 年前从艺之日起,就踏上了一条“只能朝前走,不能再回头”的不归路。“只能朝前走”,是指 20 世纪初随着中国尤其是江南地区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程,戏曲表演纷纷走进城市,走进剧场,走上镜框式舞台。“不能再回头”,是指 100 多年来昆剧擅长的表演场所厅堂、庭院,戏楼、庙台等私密的、小型的空间被新兴的镜框式舞台所替代,昆剧表演不能不适应变化了的戏曲演艺环境。进入 21 世纪的 20 年,也是昆剧“入遗”的 20 年,尤其近几年,昆剧表演艺术又出现了向 100 年前的传统积极回归的趋向。
“我们对传字辈艺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不会止步,对昆曲艺术的思考和创新不会停下,今天的交流成果不仅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回顾和缅怀,也会为昆曲艺术的守正创新,为中华艺术史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夏萍说道:“昆曲的传承发展需要以新世纪戏曲发展为前瞻,以舞台经验、艺术理论为支撑,进入“传承兼创新”的良性通道。挖掘传统,激活传统,正是艺术工作者的使命。”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们对昆剧传字辈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展开讨论,通过聚焦“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等系列议题和主题演讲,共同推进昆剧艺术的研究与传播,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与发展。
作者:王筱丽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