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简介】1936年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举行会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此前,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李克农在3月秘密会见张学良,就国共双方合作抗日问题进行了初步交流,为后续的会谈奠定了基础。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李克农》一书,对此有详细的介绍。特选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1936年3月4日下午3点,陕北洛川东北军驻地的一间小房子里,李克农与张学良的会谈开始了。
张学良和李克农初见面就饶有风趣。张学良也化了装,身穿银灰色长袍,上衣是黑丝绒马褂,头戴礼帽,眼架墨镜,手提文明棍,像一位精明的富商,又有一副风流倜傥的派头。
他一进门就对李克农说:“李先生辛苦了,我这次来是‘整销’的,不是‘零售’”。
他言下之意,红军与六十七军达成的口头协定,他已经知晓,完全同意。但那只是局部的,他要进行一揽子全面交易。
李克农意会了,也完全同意,就诙谐地说:“张将军解甲从‘商’了”!
屋当中摆着一张八仙桌。李克农和张学良面对面落座。戴镜元坐在李克农旁边做详细记录,王以哲坐在张学良旁边陪同,偶尔在本子上记几笔。
桌子上还摆着名贵烟酒、茶叶之类。
屋角上有一个炭炉子,喷着红红的火舌。水壶里的水,吱吱地冒着热气。在严寒的冬季里感到特别暖和。
“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张学良开门见山地问李克农。
这可能是张学良从有关方面打听过李克农的经历,心存疑虑。
“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这是李克农此行的公开身份。
“组织部是对付敌人的吗?”张学良又问。
“不是。”
“你到我这儿来,毛先生知道吗?”
“我正是奉他的命令来的。”
“好!”张学良一拍椅子扶手,站起身来,踱着方步,边走边说:“那就请解答几个问题:(1)你们红军是不是真抗日?是一个幌子呢,还是真的?(2)红军内部是不是团结?(3)你们说是抗日的,为什么一定要反对蒋介石?”
李克农也站起身来。那时他不抽烟,却对王以哲说:“王先生,请把烟拿过来”。
李克农点上一支烟,先猛抽一口,又缓缓吐出。李克农心里清楚,红军代表以诚待人,但面对骄傲的张少帅,也要有一定的“斗争”。他平时不抽烟,这时我偏要抽,摆摆红军的威风,抖抖架子。再说,我也要借抽烟镇定一下情绪。
李克农说:“红军当然是抗日的,不是为了抗日,何必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此?”
张学良问,“你们到了宁夏,还准备开到前方抗日,对吗?”
“是的。”李克农回答。
并接着解释说:“张先生,你是一个军事家,抗日这件事要有后方,不要说是总后方,至少要有运输后方”。
“至于第二个问题,红军是团结的。的确有些争论,你晓得,张国焘跟我们已经分了家。这是我们党内的斗争,你张先生,不是共产党员,不可能体会。”李克农知道张学良是暗指张国焘分裂、表明红军不团结,就主动挑明了谈。张学良点点头,表明理解李克农的回答。
“抗日为什么要反对蒋介石呢?”李克农接着说:“就是因为他不抗日嘛!凡是抗日的我们就团结,这是我们的方针”。
“那么,我要问一问,你们红军能不能放下武器,接受政府的改编?”张学良并不是老粗,在谈判中还要设陷阱。
李克农马上断然回答,“张先生,你误会了。我不是投降代表,是谈判代表。这一点你可不要弄错了”。
说完,李克农就立起身来往外走。红军代表确有和谈诚意,但不是软弱可欺!
张学良连忙起身相拦,连声说:“不要走!不要走!谈下去!”
李克农回来坐下,表情严峻地说:“张先生也许还没有吃过亏吧。张先生是不是可以回想一下:你的部队东进时(按:指进攻陕北)一共是多少?现在是多少?一部分叫蒋介石缴过去了,又一部分跟我们的抗日部队抵消了。”
说到这里,李克农有意看了王以哲一眼,王以哲苦笑一下。
“好了,好了,不说这些了,再说另外一件事。”张学良算是谈判能手,赶快把话岔开,摆脱理屈尴尬的处境。
他接着又亮出一手,指着地图说:“能不能把瓦窑堡让给我?”
李克农立刻说:“如果副司令要此地,为什么不多要一些地方?我们共同抗日,收复失地不好吗?”
张学良表示他完全拥护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不愿意再让东北军去进扰红军后方,但他又对“反蒋抗日”的口号提出疑问。
他说:“现在整个国家的力量几乎全部掌握在蒋介石的手里,国民党的部队都是蒋的部下,而且蒋也是有抗日的可能的。那么,你们提出‘反蒋抗日’,统一战线能否完全实现?联合抗日能否完全做到?”
李克农解释说:“我们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是主张联合一切抗日的力量。因为蒋介石坚持对内独裁、对外妥协退让,专打内战,死不抗日,所以要反蒋抗日”。
张学良又提出,“红军为什么不西去宁夏,反而东渡黄河去山西?”他认为宁夏靠近绥远前线,靠近苏联,地理条件有利;而红军去山西会吃阎锡山的亏。李克农解释说:“红军东征是为了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到山西、河北,政治影响大,到宁夏对全国影响小”。
李克农还坦诚相告,“我们对东征胜利是有把握的。东渡黄河去山西,还可以适当解决我军军需和兵源问题”。
最后,张学良提出,希望能同中共主要负责人晤谈。
······
1936年3月16日,李克农一行到达石楼。李克农向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详细汇报了谈判经过和张学良的要求。
毛泽东赞扬说:“李克农这次单枪匹马,工作搞得很好!”
3月27日,共产党中央在石楼附近召开会议,认为张学良的态度是诚恳的,同他进一步谈判,对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重要。
会议决定,由周恩来为全权代表,偕李克农到延安谈判。
4月6日,以红军政治委员毛泽东和司令员彭德怀名义致电张学良:“敝方代表周恩来偕李克农于8日赴肤施,与张先生会商救国大计,定7日由瓦窑堡启程,8日下午6时前到达肤施城二十里之川口,以待张先生派人至川口引导入城。······”
9日晚,双方在延安城内的天主教堂里举行谈判。
张学良一见周恩来就紧紧握手,他早就闻周恩来之名,非常钦佩。
张学良再次见到李克农非常高兴。李克农在上次洛川会谈中,有胆有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判前,李克农进一步向周恩来谈了上次洛川会谈中他与张学良讨论“反蒋抗日”问题的详情,并估计张学良在这次谈判还会提出此问题。
不出所料,张学良在谈判中婉转地提出,“作为东北军和红军能够联合抗日,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蒋介石呢?”
周恩来心中有数,与他就此问题坦率地交换意见,进行了长谈。
周恩来、李克农返回瓦窑堡以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向全体委员汇报延安谈判情况时,专门谈到张学良关于“逼蒋抗日”的建议,引起了中共中央的极大关注。他们讨论了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实际情况,决定从“反蒋抗日”转到“逼蒋抗日”。
作者:开诚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