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再添一座文化新地标,有多一个读档学史的好去处——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位于浦东新区白杨路的上海市档案馆新馆投入运行,并首次对外公布了一批红色珍档。一页页旧文稿、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影像,彰显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的深厚红色文化底蕴。
一期10.6万平方米,以“史册智库”为设计理念打造“城市忆空间”
上海市档案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储存保管着460余万卷(件)珍贵档案。新馆东临白杨路、北至龙通路(在建中)、南至前程路(在建中)、西至连汇路,总建筑面积131652平方米,其中一期建设106045平方米。它以“史册智库”为设计理念,按功能分区建设17层库房大楼(北楼)、4层业务技术用房(东楼)和5层公共服务区域(南楼),构成“C”型环绕式布局。
空间扩容的同时,功能服务也在提升。这是一处具有人民情怀和人文气息的“城市忆空间”,南楼9800平方米的空间全部面向公众开放,人们可以在这里查阅档案、观看展览、读档学史、聆听讲座、文化社交,享受到一系列档案文化体验。这也是一座会“思考”的智慧档案馆,借助数字化档案查阅区的36台查阅终端,查档者可登录馆藏档案检索系统,进入上海市档案馆数字档案资源库,查询并浏览近百万卷馆藏开放档案目录和部分数字化全文。
随着新馆的投入运行,“城市记忆 时光珍藏——上海市档案馆藏珍档陈列”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数字上海档案馆APP“上海档案”亦同步上线。
发布“馆藏红色珍档目录”,从档案的独特视角反映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与此同时,上海市档案馆对外发布了第33、34批开放档案,并特别公布100余件“馆藏红色珍档目录”,并现场展示了部分珍档原件,从档案的独特视角反映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
这之中,一张陈独秀的“刑事记录卡”为首次公开亮相。据记载,陈独秀一生曾被捕5次,其中3次是在上海。这份刑事记录卡记录了他1932年10月被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以及1921年10月、1922年8月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的情况。”记录卡正面上半部分系表格式,填写了姓名、年龄、身高、职业、籍贯等,并贴有在狱中拍摄的陈独秀照片。照片中的他脸颊消瘦,双眼却炯炯有神;下半部分写明其被捕原因和处置结果;背面有陈独秀指纹印数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份史料与文物价值兼具的珍档,从中可以看出,陈独秀曾用过化名王旦甫,1921年10月他第一次在上海被捕时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被捕的理由是:宣传布尔什维克……
新馆中,一批中央特科的史料第一次集结亮相,颇为引人关注。这是一段值得被深深铭记的历史:1927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成立中央特科,由周恩来亲自筹建和实际负责。作为党的第一个专业情报保卫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中央机关安全、收集情报、武装镇压叛徒、开展无线电通讯联络等。直至1935年9月,这条隐秘而伟大的战线,始终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暗杀国民党政府特派员陈静所留下的弹壳照片,行动科(打狗队)队员孟华亭暗杀原东北抗日义勇军叛徒熊国华行动略图……一份份泛黄的档案,无声地诉说着: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不仅是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共隐蔽战线的初心地。
此次公布的珍档中,有一大批红色书刊是在上海印刷出版的,在党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劳动界》是党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共产党》是党的第一个党刊;《向导》是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热血日报》是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而《灯塔》小丛书则由上海地下党组织在1946年抗战胜利后秘密印刷,收录了毛泽东所著《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反对党八股》《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以及朱德、刘少奇、陈云等中共领导人的著作,也是今天学习四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李婷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