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诞生,从上海启程——由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委约创作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开启国内巡演,一路走向烟台、潍坊、滨州,昨晚抵达“第四站”南京。
“邀请《辅德里》来参加南京戏剧节,是最正确的决定。”千人座的南京保利大剧院上座率超八成,戏剧节相关负责人吴玮玮很兴奋,“它俨然是今年南京戏剧节的爆款。”
散场后,一个女孩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巾,和朋友交头接耳地向门口走去,“你知道吗,我都哭了。王会悟和她的女儿小数点那段特别催泪……”
“你会不会想她,辅德里的灯塔……”有人哼着主题曲,融入了夜色之中,显然“入戏”很深,意犹未尽。
所到之处刮起“红色旋风”
“演这样的作品,演员眼睛里的光都是不一样的”
《辅德里》打动了观众,而观众也感动着《辅德里》剧组,所到之处每每刮起“红色旋风”。制作人沈璐珺说,上一场在滨州演出,观众久久不肯离去,把手掌都拍红了。“还有两个大学生给我们平台留言,说他们第一次在剧场看了一部这么好看的党史。”
边走边演的途中,《辅德里》被很多人知道了。巡演原定只有八城八场,随着加场邀约不断袭来,合作方保利院线在巡演途中又加了深圳、杭州两地,在6月24日回到上海之前,《辅德里》将要演完“十城十场”之约。
“说实话,最初我是追着这些音乐剧演员来的。但不得不说,像《辅德里》这样的主旋律作品,我从来没见到过。”在上海看过首演仍不满足,南京观众咪咪特意带着朋友在家门口“二刷”,“剧里的那些歌曲我都好喜欢,演员演这样的作品,他们眼睛里的光都是不一样的。”
咪咪常常会在周末去上海看演出,如今她多了一个要“打卡”的心愿,要去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看一看。
一场场“反响热烈”的演出,仿佛涟漪,把《辅德里》和它背后的红色故事推向更远的彼岸。很多人通过文艺作品知道了上海不止有“一大”,还有“二大”,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党的诞生地”上海有着丰富的党史资源,红色精神深入这座城市的骨髓。借助舞台剧这一抓手,创新性传播传承上海红色文化,让更多人听到、看到、感受到,“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和使命,”《辅德里》制作人李东和总导演、总叙事牟森说。
带着使命感创作
“真唱、真演奏、真感情,眼泪不能做假的”
《星火》《辅德里》《共产党万岁》……剧中,这一首首或“燃”或“深情”的独唱、对唱、合唱等,出自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李京键之手。他和牟森从舞台剧《一句顶一万句》开始合作,“音乐先行,让音乐控制戏剧节奏——有这种观念的导演很少。”
就像汉斯·季默找到了诺兰、约翰·威廉姆斯找到了斯皮尔伯格一样,李京键和牟森相遇了,“在他之前,所有导演都告诉我,音乐只是为情节画面服务的。”
《辅德里》时长两小时,音乐就铺满了两小时。“我是按照歌剧的形式写的《辅德里》,”李京键说。由于作品样式的特殊,很多概念是通过不断摸索,才有了具体的形态。根据剧本提纲,李京键设计了多个音乐风格方向,一遍遍地磨着牟森的耳朵,直到他眼神一亮,“对,就是它了!”
“我是带着使命感在创作,”2011年从德国回来,李京键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创作期间,他把一本党章放在案前,每天看着它。“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从1921年到1949年,革命烈士有370多万,这意味着每天就350多个人失去了生命,把他们想象成你家庭中的一员,你能不伤心吗?家国无恙,就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
“让感动在剧场发生,”牟森强调一个“真”字——真唱、真演奏、真感情,“眼泪不能做假的。”
“去年3月,我们为广东排了一部抗疫主题剧,当时找不到演员怎么办?我们就让演员上台自己演,自己唱,自己演奏乐器。动作式的抒发本身是特别好的表演,充满了力量,我们就把这种形式延续到了《辅德里》中。”李京键说。
《辅德里》剧组最小演员出生于1999年,作品本身就是一次今天的90后向百年前90后的深情致敬。看历史影像、买传记、写人物小传、交流会……沈璐珺说,每位演员走进角色前都做好了充足准备。
“虽然没有现实主义的扮演,但要让观众瞬间抓住人物,演员必须对历史有了解。”王尽美、陈乔年的扮演者秦歌,特意去龙华烈士陵园祭扫先烈。“无意间从后门进的我,看到的先是墓地,然后是看守所和刑具,这样的倒叙真的太触目惊心了。”
站上舞台,年轻的演员们以白衣白发造型亮相,先锋夺目的形象令人难忘。“他们好似一尊尊雕塑,主创似乎在用相似的造型淡化个人英雄主义,描绘出先辈的群像,这样的白色也恰好和舞美呼应,映射出他们短暂却斑斓的一生。”南京戏剧节青年单元策划人查霄飞说。
南京保利大剧院运营中心负责人张嘉丽认为,这部“非传统”主旋律作品,以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标准,赢得了90后的心。
剧照由静安现代戏剧谷提供(摄影:王犁)
作者:童薇菁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