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烈士纪念馆内“胜利的奋争”场景。
“纵观百年党史,青年引领时代,时代成就青年。”在谈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剧《浪潮》创作过程时,总编剧肖诗瑶直言屡次被牺牲于龙华的“左联五烈士”充满朝气和理想的青春所打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沪上文艺工作者以龙华精神为内核的文艺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井喷态势,也让龙华这个上海红色文化重要IP得以多层次、多维度地拓展和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有包括大型原创话剧《前哨》《浪潮》、交响合唱组曲《龙华魂》、电视剧《信仰的年华》等在内的红色文艺作品不下20部;同时,龙华烈士陵园也充分激活自身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微纪录片《龙华的去年今日》、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增强现实(AR)游戏《龙潭英雄》等作品,在互联网上打造更广阔的红色教育基地。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邹强告诉记者:“这些反映英烈精神的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让龙华这个红色IP深入人心,也增进了人民群众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上海文艺工作者各展其能
据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介绍,龙华烈士陵园是全国各地革命烈士陵园中牺牲人数最多、牺牲者层次最高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华烈士陵园是上海乃至全国重要革命遗址之一,园内256位纪念馆展陈人物中,中共中央委员就多达17人;在全国评选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龙华烈士陵园有20位之多。
牺牲在龙华的烈士不仅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也有众多为追求中国进步与解放的文艺界人士。“左联五烈士”在为革命献出生命时都是30岁不到的年轻人,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曾经这样评价他们:“为了人民的文学,左联作家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李伟森等最终如鲁迅所言‘在最黑暗里,用我们的同志的鲜血写了(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第一篇文章’,染红了龙华的桃花。”龙华以每年桃花盛放的美景而闻名,歌曲《龙华的桃花》也曾传唱一时。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们各展其能,让文艺作品与桃花共同绽放。正如不少创作者所言,讲好龙华精神,不仅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需要,也是当代文艺工作者与当年“左联五烈士”等文艺青年们的一场薪火相传。
多剧种全覆盖,占据文艺舞台的新“C位”
电视剧、广播剧、沪剧、话剧、交响乐合唱、舞蹈……在几乎所有的主流文艺形式中,龙华IP成为今年沪上文艺作品的新“C位”,申城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文艺创作主力军作用,既让红色文化“声音响亮”,也让作品变得更深入人心。
纪录片《不能忘却的纪念》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联合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策划制作,通过邀请英烈后代诵读家书家信、口述他们所了解的父辈或祖辈的故事,从多个侧面更加立体地呈现英烈形象。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浪潮》剧组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与此同时,沪上多家文艺院团把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以他们的故事为蓝本擘画出新的时代精神。上海戏剧学院原创话剧《前哨》剧本由院长黄昌勇亲自主笔,前后六易其稿,因其丰富严谨的史料细节而被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评价为“文献艺术剧”。上海话剧中心的《浪潮》导演何念秉持“从历史事实里挖掘情感,在情感基础上放大加工”的理念,用生动而充满悬疑的故事去激励观众从如今的美好时代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而民营院团的沪剧《早春》以青春视角呈现柔石那柔似水、坚如石的一生,被专家评价为 “清新淡雅,也很空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诗的格局”。此外,上海音乐学院的交响乐合唱《龙华魂》《龙华英烈颂》以及上海歌剧院的当代舞《血映桃花》,分别用动人音符与舞蹈语汇去诠释英雄角色。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方琼教授表示,通过艺术对英雄的致敬来传承红色精神。
沉浸式演出、短视频、游戏……丰富创新多元表达赋能红色IP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最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龙华烈士陵园近年来在如何提升线上传播力方面动足了脑筋,不断在“云端”创新,想方设法让红色文化“破圈”呈现在万千用户的手机屏幕上。例如由龙华烈士纪念馆自制的话剧《流火》不仅在线下演出,还通过拆分成系列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目前已经有超过400万次播放量。龙华烈士纪念馆办公室主任江圣劢告诉记者:“龙华烈士陵园的接待人数有限,但在网络上的红色文化传播空间却是无限的。”
▲龙华烈士纪念馆自制的话剧《流火》。
为了适应短视频时代的用户需求,充分利用手机用户大量碎片时间做好红色教育,龙华烈士纪念馆开发了微纪录片《龙华的去年今日》,共11集,每集时长只有2-4分钟,方便用户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多个平台传播和观看,目前累计播放量已超过1000万次、话题阅读量超过2.4亿。微纪录片只是体量微,但内容一点也不含糊,通过真人、三维动画和历史影像资料结合的鲜活形式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短小的节目内容也让观众乐于转发,形成“朋友圈里的微党课”。
沉浸式演出方式以身临其境、交互性强的体验让观众感受深刻,深受青年人喜爱。去年5月,龙华烈士纪念馆推出的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走在了全国红色教育基地的前列。参与《那年桃花》的观众换上囚服、手戴镣铐,和“烈士”们一起被“狱警”拷问押送,近距离“亲历”烈士牺牲的过程,目击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毫不动摇的革命信仰。《那年桃花》还通过微博等平台进行了直播。直播时最高在线观看人次超过21万,微博话题讨论数量达到6600余次,阅读量超过1200万次。
通过引入增强现实(AR)技术等新媒体前沿领域技术,结合游戏开发等应用,可以实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效果。策划开发游戏《龙潭英雄》的江圣劢告诉记者:游戏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更强,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让人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龙潭英雄》不仅增加了探索龙华烈士陵园的趣味性,也让龙华烈士陵园有更多机会被观众分享到微博或微信。
作者:卫中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