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不少人趁着春光欣然返乡,或探望亲朋,或结伴游玩……故乡如同一块有魔力的磁石,牵引着万千游子的心。其实,这份饱满殷切的思乡之情,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纵览整个古代文学史,优秀的怀乡诗实在是不胜枚举。从屈原、曹操到唐代诗坛“双璧”等,众多诗人的笔下都少不了对华夏故土的依恋。
“千百年来,那些历久弥新的古典诗歌,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博大、精深,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生活,更包含了中国国民精神的符码。其中,不知有多少诗人写了怀念故乡的诗歌。依恋故土,原本是世间万物的本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程郁缀日前推出《登高壮观天地间: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十五讲》,今天在中版书房奉贤店首发式现场,程郁缀谈到,从“苟利国家生死以”“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情怀、“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热爱故土情怀,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敬慈母情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重视友情情怀,古典诗歌里流淌着东方传统精神和人文情怀。
缘起系列讲座“大境界——诗歌中的人生精神”,新著《登高壮观天地间》共十五讲,从先秦时期《诗经》《楚辞》讲起,到汉魏六朝诗歌,再到中国古诗高峰唐代诗歌的分析,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比如聊起“思乡”这一关键词,战国爱国诗人屈原就在《哀郢》中写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儿飞得再远,也要返回故乡。相传狐狸临死的时侯,如果不能回到自己出生的山丘,总是努力把头朝着自己出生和生活过的小山丘。到了汉末曹操的笔下,这一隐喻化作《却东西门行》里的诗句:“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不难发现,古典诗歌里经常用动物的行为来比喻人的想法。以汉代《古诗十九首》为例,“行行重行行”一首中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意谓北方的马儿不管跑到哪里,总依恋从北方吹来的的风,带着它从小最熟悉、最难忘、最亲切的家乡气息;南方的鸟儿,不管飞到什么地方,总选择在向南伸展的树枝上筑巢,因向南的树枝,离家乡更近一点。
说起唐代诗坛“双璧”,李白、杜甫也写下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其中不少与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以李白流传最广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照在床前皎洁明亮的月光,让人以为是铺在地上的白霜。白霜,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这与客中旅人凄清的心境是一致的。“程郁缀认为,这首诗还有一点神奇之处,在于它能让人一读就记住,记住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种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固然跟这首诗似脱口而出,明白晓畅有关;另一方面在于诗中蕴涵的情感,跟人们普遍对故乡怀有深厚的真情实感十分契合。
杜甫对故乡也感情深厚,曾写过精彩的怀乡诗。比如名篇《秋兴八首》,其一曰: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程郁缀如是解读——枫林里红色的枫树叶,在深秋的风露侵蚀下逐渐凋零;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江间波浪滔天,天空浓重的乌云压到地面一片阴沉沉的。菊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已经过了两载。自己还孤舟四处漂泊,虽身不能东归故里,然心却长系故园。人们已经开始动用刀尺赶制冬天的寒衣了,白帝城上传来一阵紧过一阵捣制寒衣的砧声。眼看着一年又要过去了,我对故园的思念却越发浓烈。诗风沉郁顿挫,情感深厚凝重。其中,“孤舟一系故园心”,无论孤舟漂泊何方,总念念不忘故乡,心系故国故园。
此外,无论是贺知章流传甚广的《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还是中唐诗人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挚爱亲情。“后者递进衬托的写法,使得思念家乡咸阳的情感,倍深一层。这种心情,很能引起客居他乡、无奈又更远行的游子的共鸣。”
今天恰逢五四青年节,多年深耕古诗词普及的学者程郁缀期待,这本浅显通俗的小书,能与青少年分享古典诗歌知识的同时,激励他们从诗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中汲取营养,滋养心灵,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但愿浸润在字里行间的这一泓浅浅的清泉,流自我心,淌入彼心,心心相连,息息相通,滋生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他如是感慨。
作者:许旸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邵岭
图片来源:出版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