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央视《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公布节目单,上海歌舞团的《朱鹮》将“飞”入全国观众的视野。
记者了解到,约5分钟的舞蹈《朱鹮》来自上海歌舞团出品的同名舞剧,由舞剧上半场的“天空”舞段改编而成。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鹮仙”扮演者朱洁静领舞,与24只“鹮”群舞共同构成绝美的舞蹈空间。经过舞剧编导佟睿睿重新编排梳理,舞蹈《朱鹮》具有相当高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据悉,2020年下半年,上海歌舞团在巡演间隙进行了三次集中排练;2021年1月30日,姑娘们从上海出发,赴京参加春晚彩排,并进行最后的修改打磨。“根据春晚拍摄需要,《朱鹮》在场面和律动上做了调整,多媒体技术让舞台呈现更具仙气。”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透露,春晚版《朱鹮》将凸显群鸟飞翔的连贯性、流畅性,让舞蹈艺术之美“流淌”在舞台上。
《朱鹮》飞上春晚舞台,带来更多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
在2020年央视鼠年春晚上,舞蹈《晨光曲》惊艳了全国观众,上海歌舞团的姑娘们穿着旗袍摇着蒲扇,展现东方女性独特的美。今年,上海歌舞团再度收到了央视春晚的邀约,美丽珍禽翩翩起舞,将幸福吉祥带给全国人民。
农耕时代,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近代工业社会,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野生朱鹮繁衍所须的栖息生态愈加险恶,种群濒临绝迹。1981年,中国陕西洋县意外发现7只野生朱鹮,“吉祥之鸟”才回归人类视线。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人们的精心保护和悉心呵护下,朱鹮出现了物种复苏的吉祥征兆。
《朱鹮》展现了鸟类“涉”“栖”“翔”的优雅姿态,下身肢体动作参考芭蕾等西方舞蹈元素,上身动作采用中国舞元素,表现朱鹮的纤细与敏感。舞蹈充分展示了朱鹮灵动脆弱的形象,赋予其人的情感,同时也加入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艺术处理,体现出独特的戏剧张力。
在陈飞华看来,当新冠疫情袭来,重新回看讲述人与自然如何共处的《朱鹮》,或许会给观众带来更深的思考。2020年疫情好转后,上海歌舞团第一个复演剧目就是《朱鹮》。那场“乡田同井 守望相助”抗疫公益演出感动了来自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各界代表。
纯美高贵的朱鹮,传递着人与自然界生灵平等共处的理念
舞剧《朱鹮》是上海歌舞团近年来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爆款”之一。2014年首演至今,这台舞剧已在世界各地累计上演250多场。一台构思于11年前、首演于7年前的舞剧,为什么依然受到当下观众的热烈追捧?
“地球不止属于人类,而是属于蓝色星球上所有的生灵。人类的生命跟动物一样脆弱,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爱给予地球,给其他生物,给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下一代。让世界拥有更多的爱、更好的环境、更美的天空。”《朱鹮》的主创团队如是说。
据陈飞华回忆,这台舞剧的创作冲动来自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与朱鹮的“偶遇”。当时,世博会日本馆展示着朱鹮的生态面貌,一幅幅美丽图景打动了上海的艺术家。随着对朱鹮的深入了解,陈飞华被濒危物种的遭遇深深触动,更感慨于人类在拯救朱鹮过程中跨越国别、跨越民族的携手合作。“朱鹮的故事与当下的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相关联,萌生了创作这部舞剧的想法。”
创作初期,主创团队曾数次赴陕西洋县、日本佐渡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收集影音资料,丰富创作积淀,期间数易构思,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智慧。细细打磨四年,《朱鹮》终于成型。简约质朴的舞美、写意的舞蹈语汇、强烈的视觉冲击,舞剧呈现出朱鹮的纯美、高贵,更传递着人与自然界生灵平等共处的理念。
生命感悟凝结出《朱鹮》,呼唤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朱鹮》上演后,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甚至有人把它比作“东方《天鹅湖》”。
“两者没有可比性!《天鹅湖》是‘王子与公主’的爱情童话,而《朱鹮》讲述的却是现实故事。”朱洁静回眸创作历程:最初接触角色时懵懂,渐渐了解朱鹮前世今生后被感动,最终在佐渡的朱鹮博物馆“开窍”。
日本最后一只灭绝的朱鹮“阿金”被制作成标本展示,当朱洁静凝视它时,耳畔仿佛响起了细语:“我们已经飞不动了,你要带着我们的遗憾飞翔,把我们的故事告诉全世界观众”。突如其来的震撼让她的内心有了更多支撑,“《朱鹮》是独一无二的,它属于东方、属于中国”。朱洁静认为,这台舞剧有着更深远的人文内涵,主创对生命感悟凝结出了《朱鹮》,呼唤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尽管《朱鹮》已经上演了250多场,朱洁静对舞台依然充满激情。“对我来说,每场演出都是‘第一场’。”她告诉记者,舞台对演员是极强的考验,随时随地可能发生闪失,与之‘对抗’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磨练。演出前再大牌的舞者都同样要在排练厅里摸打滚爬、细心打磨,哪怕是手指与脚趾的小动作也必须精益求精。“从排演开始,表演就在自我提升的路上,永远没有终点。”
作者:宣晶 童薇菁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