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大年”成为2021年春节的显著特色,在七天长假中不同代际的家人要度过一个其乐融融假期,正面积极有效的沟通很重要。近期面世的《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柴门文的饭桌:暖暖家常菜》《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等新书,从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分享了东西方家庭文化中家人和谐相处的不同经验。
成年子女愿意照顾、陪伴父母,却有一半人因不知道怎样才能让父母满意而焦虑?遇到青春期的孩子,母亲或许可以尝试用食物料理来和孩子“聊天”?随着年龄长大,逐渐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眼中完美的爸爸妈妈身上的各种缺点,或许子女“放下过去”才是正确的态度?这些书中能读到的不仅仅是与家人的相处方式,更能从不同视角出发审视、照见自己,探寻自我改变和成长之道。
学会与“麻烦”的父母相处,也让自己成长为不那么“麻烦”的人
有些父母不停地问“你去哪儿了”;有些昨天还和邻居夸奖“我儿子最优秀”,今天就冷着脸说“没出息”;有的父母让子女必须以自己为中心,遇事无条件以父母为先;有的父母规定事无巨细要向自己汇报;有的父母沉迷于胡吃海塞或打牌上瘾;有的父母又过于宝贝孩子,有点风寒流涕就要孩子请假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中把“麻烦”的父母总结为六种类型,并给出了相对应的建议。两位作者有30年以上的老人看护经验,她们发现来社工看护管理机构寻求咨询的成年子女当中,为“麻烦”的父母感到焦虑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他们愿意照顾父母,但不知道怎样才能让父母满意。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典型的依附型母亲,每次听到儿子和儿媳要出去旅游就会说自己身体不适,因而多次导致儿子一家的旅行计划泡汤。儿子开始怀疑母亲是在装病,开始指责母亲“想拴住自己”。但经过向作者咨询后,儿子才明白母亲说自己身体不适时并没有撒谎——这是依附型父母常见的一种面对压力时的身体反应。医生也给了非常实用的解决办法:如果只是一两天的短期旅行可以不用提前和母亲说,出发后再通知就可以;而一两周或更长时间的旅行则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缓解母亲内心的不安全感,比如每天至少打两个电话,并且安排人每天去看望母亲。
要知道书店里讲述如何为人父母的图书琳琅满目,而《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独树一帜地从子女的角度讲述应该如何与日趋年迈的父母相处。作者同时提醒读者,很多人一边苦恼如何与“麻烦”的父母相处,一边又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父母“麻烦”的样子。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也需要注意自我反省、自我修正,因为要解决的不仅是“如何陪父母面对老年”的问题,也是一本“如何陪自己优雅变老”的贴心指南。
最普通的家常菜里永远有家的羁绊
“做一大家子的年夜饭太累了,从网上订吧。”刚开始,外卖食品只是工作午餐,后来出现在很多家庭餐桌上,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买回半成品的套餐作为年夜饭。方便是方便了,但会不会比以往少了一些“家的味道”呢?曾经画过《东京爱情故事》《爱情白皮书》的漫画家柴门文的散文合集《柴门文的饭桌:暖暖家常菜》以一道道菜肴为主轴,串联起许多个温馨小故事,提醒人们家常菜作为家庭生活中的情感纽带作用。作家苏枕书评价这本书时说:“那些寻常又独特的滋味,构建了有关‘家’最牢固的羁绊。”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柴门文感觉到彼此之间交流话题和次数的减少,于是想做点什么来改变。过去不爱做饭的柴门文试图通过食物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意,同时也能和孩子多一些交流。带着这样的觉悟,柴门文决定:“孩子的早餐、便当、晚餐不假他人之手,自己做吧。”在接下来长达30年的时间里,即使孩子后来已经长大成人独立生活了,柴门文也坚持着从每天下午3点就开始思考该做什么菜,5点下班后就去超市买食材的习惯。“毫不夸张地说,我在料理上花的心思就跟构思漫画的故事一样多。”
漫长时光里的食物故事,有快乐、有难过也有辛苦。比如让柴门文很吃惊的一件事是,女儿走上社会后才向她坦白:“其实,我不喜欢妈妈经常做的那种里面放了许多配菜的味噌汤。因为光喝汤就会饱。”这让柴门文多少有点受挫,一方面是因为女儿长大后才告诉自己这件事,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多年来忍着手痒刮芋艿皮所做的猪肉味噌汤没受到好评而难过。但是,“算了,反正芋艿是我想吃的,没事”。
乐观的柴门文继续向读者推荐她的家常菜,这里面有种出怪奇蔬菜的小故事,有德岛老家的家乡味道,有站在厨房大哭不想再做便当的回忆,更有那些充满耐心与爱、融于食物的深厚感情。外卖或者半成品的饭菜确实方便,但一起下厨、自己动手做出的年夜饭里,杂糅了更多的情感,或许会留下更多故事和回忆。
作者:卫中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