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举办6届,每年12月如约而至,超过14万市民参与各项活动……今天下午,第六届“上海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落下帷幕,“再读邬达克建筑”系列网络科普课件同步上线。
邬达克是上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上海的外国建筑师,旅沪29年,在上海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城市建筑遗产,创造了世界城市史和建筑史上的传奇典范。邬达克的众多代表作,在上海如城市文化符号般地存在。为汲史慧今,2015年起,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每年12月在上海举办。
本届文化月的重头戏之一是由邬达克纪念馆推出的“再读邬达克建筑” 系列讲座。它精选了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哥伦比亚生活圈、孙科别墅和宏恩医院这五个邬达克建筑的经典案例,邀请华霞虹、宿新宝、廖方、冯立四位专家给予深度解读。讲座中,他们不仅讲述了这些邬达克建筑的原貌及建筑风格,更讲述了让这些历史建筑在今天重放异彩背后以及在文物修缮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加深了市民对城市建设和历史保护的理解。系列讲座受到人们热捧,每场讲座预约都被秒杀,场内座无虚席,有的观众索性席地而坐。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些讲座,四位专家还前往实地走访、现场讲解,这些录像与讲座实况相结合,经过精心剪辑,制作成5集科普课件,正式在腾讯、优酷、BILIBLI等视频网站上线,免费供市民观看。
一如往届文化月由一个展览贯穿始终,本届展览有一个浪漫而又诗意的名字:“寄给邬达克的画信”。在这里,费曦强、胡瑜、廖方、徐大纬四位当代建筑师寄给邬达克的画信和邬达克留存至今的水彩画、设计手稿,形成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而从“寄给邬达克的画信”主题展衍生出的市民给邬达克寄画信活动,更在社会上激起了层层涟漪,许多市民拿起自己手中的笔,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对邬达克及城市建设者的敬意,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展望。主办方共收到85位市民的125幅画信,他们中,最小的仅4岁,还有许多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从众多市民寄来的画信中,主办方选取15封优秀画信,在闭幕式上予以表彰,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信和回信朗读活动。
住在番禺路附近已有20多年的张蕖带着读高一的儿子邵学成赶来,她说能成为邬达克的“邻居”使他们深感骄傲。邬达克建筑文化月活动,给像他们这样的邬达克迷们提供了更专业、更深入的讲解与历史还原,受益匪浅。
白领婗淑晶说:邬达克来到上海是战争年代的被迫选择,然而作为建筑师,他把握住了上海的黄金年代,以自己的专业、严谨、勤奋为上海设计了100多处建筑。相信一代代新老上海人,会继续这种海派精神,认真对待工作,创造属于上海的美好未来。
油画家杜海军说:“我和邬达克的相遇出于偶然,但通过对邬达克建筑作品的艺术转换,我由衷敬佩这位西方大师的才情,也深深感受到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喜爱。画邬达克建筑,画上海,也是我学习历史、了解上海的过程,它让我深切感受到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不平凡的胸怀和气魄。正如当年的上海容纳了邬达克这位游子,今天的上海也包容了我这样一位新上海人。感谢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给了我一个与邬达克、与历史交流的平台,也给了我更多面向未来的底气。衷心祝愿上海的明天更加美好!”
上海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从第一届办到第六届,每届都有新创意、新主题和新推广,付诸了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无尽的心血。在写给邬达克的心中,她回溯了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一路走来,有人质疑我做这些的动机,也有人把这说成高尚奉献,诚实的讲是无奈,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多了,便会滋生越来越深沉的爱,越做越对您和您在上海的建筑之于上海城市的意义认识的更深刻,还有被上海市民的热忱感动,所有这些裹挟着我一路走到了今天。我也从最初的热情投入,到委屈、沮丧并经历大病,再到释然,再到今天感恩有机会,让我人生有一段可以为上海城市做些有意义事情的工作履历。
她说,常有人问她,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她的回答是:“能说的困难都不是困难,不能说的才是困难,但迈过了,想通了,又都不是困难了”
闭幕式最后浓彩重抹的一笔是以邬达克身份朗读的一份寄给上海的回信。这封信由赵洁创作,配音艺术家孙渝峰满怀激情演绎了邬达克对上海的依恋。
图片:主办方提供
作者:李婷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