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海,打开这本大书,众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优秀建筑,积淀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与时代风貌。一处处独具美感的建筑空间,一栋栋嵌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地标,背后所展现的是上海乃至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进步史与创新史。如何进一步激活建筑遗产在当下的历史价值?
最近,网红马路武康路上,出现了一支特别的行走队伍。陆家嘴读书会联合织城网络启动了“建筑可阅读”系列城市行走活动,第一站正是武康路,主题为 “阅读上海近代建筑风格——认识武康路上的万国建筑”。行走路线以武康大楼为起点,沿途经过原意大利总领事官邸、密丹公寓、威尔金逊住宅、柯灵故居、武康路100弄等。
“武康路是一座开放式历史建筑博物馆,既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印记,又能读到有趣的细节设计。”毕业于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专业的应伊琼导师担任现场讲解,用专业视角解读西班牙式、英式、法式等不同住宅建筑风格,讲述藏于武康路的人文故事。
这座八层高大楼是沪上最早外廊式公寓,平面因地制宜布置成熨斗形状,第一、二两层为基座,有连续半圆券廊和水泥仿石墙面;三至七层为黄褐色砖墙,且有丰富的装饰,第三层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还会看到刻有螺旋花纹的“牛腿”造型。居室大多朝南,户型结构灵活,作为旧上海第一批高档公寓之一,最初住户多为外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现在武康大楼经过完整修缮,由于外立面空调机架、雨棚,晾衣架等附着物增多,对大楼安全和景观都有一定影响,修缮工程特别将二楼以上所有空调机架位置进行调整,做到‘横平竖直’,雨棚和衣架都拆除了。所有空调机架也都统一定制,兼具遮挡、通风和安全美观功能。”
随着几幢淡黄色外墙小洋房映入眼帘,人群中不时有读者举起相机定格其风情。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流行的西班牙式建筑,带有细小粗糙质感的水泥拉毛纹理的外墙,圆拱形的门廊和窗洞,以及特制的西班牙螺旋形柱子,都别具风情。武康路小有名气的打卡点“罗密欧阳台”,曲线形铸铁花饰阳台成为了人们了解西班牙建筑的标志元素之一。
正如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所说:“你可以欣赏一栋好看的建筑,但它不一定能和你产生互动。能和你产生互动的,一定是容纳你感情与记忆的地方。”当越来越多建筑以历史积淀、人文美学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与亲近感,更多读者爱上上海、读懂上海。
今年8月,上海市文旅局联合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了《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介绍了上海56处地标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这次“建筑可阅读”系列城市考古活动正以“阅读”为题,阅读《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长夜的独行者》《阅读南京路》《开埠后的上海住宅》等建筑类书籍,结合实地探访,让普通市民能在活动中获得全新的城市漫游体验。
作为以建筑学为背景的研究与策展团队,织城网络策划了一系列上海“建筑城市行游”活动,挖掘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为了设计出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市民的行走路线,织城网络的设计团队提前勘探现场,并用一两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考证文献,力求徒步线路主题鲜明、故事有趣。
未来,城市行走系列还将陆续策划“阅读外滩和第一代中国建筑师”“阅读上海近现代商业与娱乐建筑”以及“阅读老上海的大宅小院”等主题,带领市民探访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深入南京路的四大百货公司,阅读江阴路上的老宅。通过专业建筑师和学者带领参与者阅读建筑,用4次不同主题不同线路的城市行游,深度理解优秀历史建筑对于城市文化的意义,把城市当作建筑的博物馆,使街区成为露天的小课堂,让参与者在行走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深度感受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这样的行走“打卡”方式,你心动了吗?
作者:许旸
图片:出版方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