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不断刷新着我们对速度的体验,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视听选项,我们有限的阅读时间,闯入了众多形式的“快闪”,长篇小说以巨大的体量汲取着阅读时间,对我们的阅读构成了挑战;同时长篇小说又以语言创造了心灵的世界,重构了历史时空,拓展了生命内存,让我们超越了有限的日常,体验着更为广阔的人生与世界。所以长篇小说并没有因为大体量而过时,而是以丰富的内涵参与着人类精神探索的重要议题,有着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能力。上世纪90年代开始显现的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蓬勃与繁荣持续至今,2018年长篇小说的出版数量已经破万,近2两年来依然保持着高产的状态,体现着文学抵抗岁月流逝的绵长恒久的力量。
冬阳透过云层,温暖着大地。2020这非同寻常的一年已近尾声。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2020已经走过了四季,当代文学的大地上留下饱满的果实,这是中国当代作家长期耕耘的结果,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无论是作品题材与小说内涵,还是种种文学形式的探索,需要作家长期的积累和孕育,保持着对内在自我的审视,对外在世界的关照,在与时代的对话中,不断提升着艺术创造力。
长篇小说是一种需要岁月涵养,人生历练的文体,不一定每年都有显著的突变,而探究每年的总体长势,发掘重要的作家作品,可以细察出当代文学最新鲜的活性,生长的态势,渐变中的不断生长。2020年的长篇小说创作,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主潮,保持着总体活跃的创作态势,在人与城市,人与时代,人与文化,这三个面向有着新锐而扎实的掘进;徐贵祥的《伏击》,海飞的《醒来》等拓展着长篇小说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在长篇非虚构作品中,张炜以《我的原野盛宴》,回望心灵之河的源头;熊育群以《钟南山:苍山在上》《第76天》,程小莹以《张文宏医生》呈现抗击新冠疫情历程中的时代关切。
人与城市:发展转型中现代城市之人情世态
现代科技的发展塑造着城市的景观,也改变着城市的生活方式,当代城市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前沿,城市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忽略的场域,对城市经验的认识和书写不仅仅是题材问题,而是关乎中国作家如何感受时代的脉搏,认识变化发展中的社会现实。
在2020年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不同代际的作家在长期的深耕中开掘,直面当下的城市生活,呈现发展转型中现代城市之人情世态。
贾平凹的《暂坐》,迟子建的《烟火漫卷》,滕肖澜的《心居》,将笔触深入现代城市生活的肌理之中,描述了西安、哈尔滨、上海三个城市中普通人在城市发展中的生命状态,呈现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叙事。
《暂坐》贾平凹 著 作家出版社
在乡村题材上长期深耕与丰厚积累后,贾平凹又一次直面现代城市生活,《暂坐》是他的第二部都市题材的长篇小说,成为第五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领衔作品。他以悲悯仁厚的目光注视着身旁人来人往的西京古城,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勾勒着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轨迹。《暂坐》的每节以人物和地点命名,显示了贾平凹对小说结构的新锐探索,人物塑造的上匠心独运,她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缘汇集于西京城暂坐茶庄,被称为“西京十玉”,犹如花瓣彼此相依构成贾平凹笔下的女性群像。小说深入探究当代都市女性的内心,她们完成了经济独立,追求自在体面的人生。小说发现了她们的情感困惑,呈现了她们的内心渴望。她们相互关照,构成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她们又相互影响,构成人物群落的命运流转,由此勾连出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众生之相。小说描写西京城的她们,也是关注时代转型中的城市生活,写出当代人的情感状态与生活智慧。贾平凹以表现人物灵魂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为小说的精髓。
《烟火漫卷》迟子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迟子建的最新长篇《烟火漫卷》凝望着东西方交融的冰雪城市哈尔滨当下的百姓生活。小说的结构分成上下两部:谁来署名的早晨;谁来落幕的夜晚,新颖中透出力度和诗意,设问中突出小说的人物主体:无论春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伴着哈尔滨这座城入眠的,都是城市中的寻常凡人。小说呈现了复杂的情节线索和人物的命运经纬,展开了刘建国、于大卫、黄娥、翁子安等人物的人生轨迹,他们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们的命运承载着时代发展、城市生活变化,个人责任等因素的复杂交织。迟子建以探幽入微的笔触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洗练舒展的笔墨描绘出城市生活的场景,表现出她对城市的历史与现实,时代与人物体察和认识的能力。她从冰雪北国的故乡出发,以文学创作演绎着东北百年历史和当代现实,这部长篇是她献给城市与人的酣畅淋漓的文学表达。
滕肖澜的长篇小说新作《心居》深潜于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以顾家三兄妹为代表的上海人,围绕房子衍生出种种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在日新日进的大都市大时代里,他们历经生活的劫波,渴求更丰沛的物质生活,也尽力为个人灵魂寻找安妥的栖居之处。小说有着丰富的生活底蕴,以鲜活的人物塑造,展开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折腾半辈子只为落叶归根的老上海人,不想变得透明而努力上进的新上海人的日光流年。滕肖澜以温润的笔触书写当下的上海人对“日子”不懈持有的热望,纷杂日常中的极力争取,眼光既怀着对将来的憧憬和展望,亦有对往日时光的回顾和梳理。
《心居》滕肖澜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人与时代:时代大潮中个体命运与历史演进
如何在叙述语言、人物塑造、情节展开、结构布局中把握好人物命运与时代大潮,个体人生与历史演进的关系,影响着长篇小说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力度。如何把握宏阔的历史与具体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对作家文学创造力的大考。
王安忆的最新长篇小说《一把刀,千个字》,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讲述淮扬名厨陈诚的一生。小说从陈诚在纽约法拉盛的中年人生起笔,展开了个体与血亲、时代、历史相互联结的大叙述:陈诚祖籍淮扬,他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哈尔滨,长于上海虹口弄堂。他启蒙于祖辈扬州乡厨的鲜活广博,蜕变于上海淮扬系大师的口授身传,他随改革开放后的出国大潮移居美国,先在旧金山唐人街打过工,后在纽约法拉盛成为私人定制宴席的大厨……
小说的时空宏阔:横跨东西半球,纵贯半个世纪三代人,王安忆的创作再一次展现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艺术魅力。她以悲悯的目光看向时代与历史的深处,同时鲜活地记录下生活场景中的美味菜肴。王安忆在谈创作时直言,“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应该表现日常生活。”王安忆的饮食书写散发着人间烟火气,连接着“日常”与“历史”的关系,个人命运与时代更替的关系,也呈现了多重视角与评述体系下的民间记忆。
被称为文学上的“马拉松选手”的王蒙在创作中始终关注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生活的符号、历史的符号令我怀念,钟情无限。”王蒙的最新长篇《笑的风》以开放的文本结构,展开对时代、历史、人性等宏大命题的哲学思考,以诗性的美学品格对中国小说传统的一次回望。小说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2019年,空间跨度则从中国的北方乡村到省城到上海到北京,从海外的德国西柏林到希腊到匈牙利到爱尔兰。小说叙写了主人公傅大成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的文学创作与情感选择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六七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也呈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唐颖的长篇小说《个人主义的孤岛》塑造了上世纪30年代的“新女性”的形象,光彩照人的女主人公有着难言的过往和心魔,她在自我拯救中成为连接不同时代的见证人。
煤矿是刘庆邦的文学富矿,他的写作始终关注着时代发展中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轨迹。他的最新长篇《女工绘》是书写矿场女工们的“爱之书”。小说在双重空间中展开:“地上”流动着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与温馨的人情之美;而“地下”的幽暗环境中透出人性的复杂。小说以鲜活的细节呈现了女工的青春之美、生命之美,也真切地揭示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社会结构、伦理关系和人的精神内涵。从小说中可以读到煤炭的哲学、生活的烟火气和社会的众生相,唤起了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对命运、青春、爱情等永恒命题的思考。
评论家王尧也将他的目光投向上个世纪70年代的江南乡村,他在疫情期间完成了酝酿了20多年的长篇小说《民谣》。他的思绪和情感流连在故乡的少年时代,小说始于1972年十四岁的少年“我”在码头上等待去公社了解历史问题结论的外公;终于1974年十六岁的“我”离开村庄去镇上读高中。少年在村庄和镇子之间奔跑,在队史、家族史中出入,当少年历经岁月迈入中年,又以故事中人和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进入历史现实的路径,重建了“我”与“历史”的联系。
王尧在创作谈中说:小说中的少年不是我,这部小说不是我的自叙传。最初他身上有我的影子,后来他在成长中影响了我。”作为创作主体的“我”与小说中的“我”的关系,也是冯骥才的最新长篇《艺术家们》中引人关注的人物设计。同样也是因为疫情的影响,他停下了博物馆建设诸事,与心中的人物交流,在家中完成了这部长篇。
《艺术家们》冯骥才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冯骥才以钢笔和画笔两种笔触来展开楚云天、洛夫和罗潜三位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他们一起经历了大地震,一起经历了改革开放,他们在时代的大潮中泅渡,在人生的起伏中探求:云天与洛夫都功成名就,罗潜默默无闻。小说在情节展开中注入了很多“时代感受”,他们在七十年代末开始艺术创作,面对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涌来的诸多艺术思潮,他们在时代与艺术的大潮中,淬炼着“这一代人”的艺术修养与精神追求。
冯骥才坦言他的幸运是与这个时代深刻的变迁融为一体,楚云天这个小说人物也可以看成冯骥才对自己人生的文学想象,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物塑造是审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一代人与时代的关系,一代人在历史中的自我完成。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对于《艺术家们》的人物命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么世纪之交的十年间对于路内的长篇小说《雾行者》中的人物成长也是意义重大。
《雾行者》路内 著 上海三联书店
《雾行者》意为“在雾中远去的人”,小说以三条线索展开:打工青年周劭、文学青年端木云,还有他们90年代末在开发区相遇的兄弟们。从1998年到2008年的世纪之交,他们身处时代的洪流从青春岁月迈向中年人生。他们经历了时代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身份的转变,自我的成长……这不是路内第一次书写关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场景,而《雾行者》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路内有着更为自觉的意识,回望同代人的精神路径。
张平以真实反映当代社会反腐斗争的《生死守护》,展开了一场与现实生活的短兵相接,他在交织了情与理、个体与整体、人性与法制的多重矛盾中揭示幽深的人性,塑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
刘心武的《邮轮碎片》是从一次地中海的邮轮之行,呈现了八个家庭的红尘翻覆,四代人的昔日今生。在邮轮这个有限与自足的空间里,让读者感受复杂的现实生活,时代发展的途径。这是刘心武描绘时代表情的方式,以碎片化的结构形式,四百个片段的精致跳荡,叙写那一代知识分子生命前史与当下生活的交织,叩问着中产阶层的内心秘密和人性真实,小说邮轮承载着历史和现实的缩影。从“橘瓣式”的《钟鼓楼》到“扇面式”的《飘窗》,再到最新长篇的“碎片式”,刘心武以这种与现代人阅读习惯对接的方式,完成了他的面向时代,追问历史的文学创作。
《一把刀,千个字》《女工绘》《民谣》《艺术家们》《雾行者》《邮轮碎片》等长篇是当代作家以不同的小说结构形式,整合描绘了不同时代的面容,世道人心的图像,展现了中国社会逐步开放和发展的历程。
人与文化:心灵图景中对文化与传统的回望
长篇小说的宏篇可以容纳史诗般恢弘的叙事,展开主人公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传统的地域文化,雄浑的自然风貌与小说的情节相互融合,汇成散发着艺术魅力的瑰丽画卷,是长篇小说深邃的文化意境的体现,被艺术呈现的地域文化与文化习俗是长篇小说中重要的审美内涵。
姜戎的《天鹅图腾》,赵本夫的《荒漠里有一条鱼》,胡学文的《有生》,王松的《烟火》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展开人物心灵的图景,对草原、乡土与城市的真切描绘中,寄予着对文化与传统的精神回望。
《天鹅图腾》姜戎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他的文字有一种阳光的温度和云朵的洁净,展开了乌珠穆沁草原的辽阔画卷,往日的故事骑着岁月的马儿哒哒而来。《狼图腾》出版16年后,作家姜戎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天鹅图腾》。小说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讲述了天鹅姑娘曲折而坚贞的爱情故事,与生命同在的爱与美,化为草原上爱的伦理,美的图腾,散发着游牧文化的悠久清香:真爱因坚贞而高洁,生命因真爱而美好。
在姜戎看来,“天鹅”与“狼”一样,是草原游牧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精神价值的图腾,是“刚柔相济、相互作用的整体”。与《狼图腾》的热烈、激昂不同,《天鹅图腾》平和而柔软,狼图腾象征着自由和刚勇,天鹅图腾象征着爱与美,这两部长篇构成了他瑰丽又苍茫的文学版图。
姜戎的《天鹅图腾》是一首深情、质朴、丰饶的草原牧歌,而赵本夫的《荒漠里有一条鱼》是一首黄河故道的生命颂歌,展现出中原文化阳刚雄浑、苍凉悲壮的慷慨之气。小说深入挖掘根植农耕的地域传统、民风民俗,以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百多年间,黄河故道荒漠中的鱼王庄人,屡经磨难却顽强不屈,始终坚守种树信念以改变生存状态,终将荒漠变为绿洲的故事。
《荒漠里有条鱼》赵本夫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赵本夫以奇崛的想象力,以魔幻的艺术手法,在历史的场景中刻画出了个性鲜明、独特饱满的凡俗人物,如梅云游、老扁、泥鳅等等。
小说中有黄河决堤的灾难抒写,有人物在抵御外侮的不屈抗争,在荒漠里重建文明的生命奇迹,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超强生存意志与能力的大书。
胡学文数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有生》也是直面历史洪流中的乡村社会现实,同时深入发掘出人物精神向度上的心灵历程。小说的标题来自《天演论》,小说的结构为伞状,以核心人物祖奶为伞柄,另外五个叙述者为伞骨;小说以祖奶的倾听与诉说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以五个人物的人生命运涤荡为副线,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
《有生》胡学文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生于1900年的祖奶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也是宋庄的灵魂人物,她失去了行动的能力,但听觉聪敏、思想活跃,她“呼吸着四季的气息”,是摆脱肉身负累的精神化存在;她是历史的叙述者,也是当下的见证者;她犹如精神枢纽般连通着每个倾诉者的心灵深处,她既叙述着历经苦难与创痛的家族命运史,也以倾听的方式见证了宋庄人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在小说的叙事布局上,主线和副线交叉推进,当下与历史交替演绎,一部饱受时代风雨的“宋庄心灵史”从历史的深处浮现,凝聚着胡学文以百年家族兴衰来探究命运浮沉、人性秘密的深入思考。
《烟火》王松 著 作家出版社
《天鹅图腾》《荒漠里有一条鱼》和《有生》,这三部长篇都涉及了当代作家如何在历史场域中塑造人物,在地域文化中萃取审美,而王松将小说的空间从草原、乡村转场到了城市天津。《烟火》的情节以天津的蜡头儿胡同为中心来展开,小说的时间跨度从1840到21世纪的当下,但历史的嬗变、时代的风云都是人物生活的背景,王松将外部的社会因素都融化到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在错综复杂的事件中塑造人物形象,针脚绵密地呈现人物的情感纠葛,生意场上的人情冷暖,邻里之间的周济互助,探究人物如何持守内心的价值观念,从“安稳的”烟火人生,中国的民生故事中,书写温煦恒久的人间情义,维持着世道人心的文化传统。
作者:王雪瑛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