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件展品中70%以上为首次公开展出,涵盖印章、印谱、印石等,时间跨度近3000年——今天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揭幕的“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堪称一部中国印文化微缩史。展览以中国印章发展历史为主线,汇集中国历代玺印与明清以来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来集古印谱和篆刻家印谱以及以“四大国石”为主的珍稀印材,展品之多样、品质之高端、规模之庞大,可谓空前,是一个具有艺术鉴赏与学术研究双重价值的展览。
据策展人、艺术家韩天衡介绍,中国印章出现于殷商时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与西方印章以玉石材质为主不同,中国玺印(先秦称玺,秦代玺字为帝王专用,遂改称印)从开始以青铜为材质,以文字为内容,其功用为征信防伪,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凭信法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工商往来,无不以印章取信。印章既是王权的象征,又具有身份证一般的重要意义。及至今日,印章在我国以及全世界仍有着广泛应用。
除了实用功能,印章也被赋予了高妙的艺术属性。自甲骨、金文、小篆、缪篆、隶、楷等文字的不断演绎,乃至各个时代、民族、区域的文化、审美因素和制作手段的不同,使印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先后衍生出先秦、秦、汉、魏晋及唐、宋、元的各式印章,以及明清以来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文人篆刻,印风鱼龙变化,各臻其妙,形成中国独有的印章(篆刻)艺术。
“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印文化而言,它仅是豹之一斑,但是它对于爱印人乃至广大观众而言,也许是有着一斑窥豹的效应。”韩天衡表示,此次展览之所以称之为大展,是因为其中珍贵的古印谱就有150余部,周秦两汉的古玺印精品有130余件;明清流派印章包括明代的文彭、何震、苏宣及清初的程邃、林皋等,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邓石如的皖派以及吴让之、徐三庚等,以及之后的赵之谦、胡匊邻、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名家印章有100多方;珍贵美丽的印石也有一百多件,包括86斤重的顶级鸡血石、800多克的大田黄。
除了数量之“大”,此次展览更加突出的特点是展品级别高。单从古印谱的角度讲,明代的三部藏之金屋的古玺印原钤印谱:《顾氏集古印谱》、《范氏集古印谱》、《松谈阁印史》,都是少之又少的国家级瑰宝。而历史上艳称的三堂印谱:明代张灏的《学山堂印谱》、清初周亮工的《赖古堂印谱》、乾隆年间汪启淑的《飞鸿堂印谱》,也都聚之一堂,可以让观众大饱眼福。另外,《十钟山房印举》被称为印谱史上最豪横的皇皇巨著,此次既展出了陈介祺最终集藏的七千多方玺印的104册《十钟山房印举》,也有他最早编辑的28册版本。更有三百年来印学家一直无缘谋面的《孝慈堂印谱》,这本由西泠名家黄易父亲黄树穀辑藏的神秘印谱,也在本次展览中初次亮相。
古印章部分,从先秦的官私玺,到秦汉的官私印与封泥,再到魏晋南北朝、宋元印章,以至明清以来流派篆刻共240余方,其中不少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孤品。比如,“关中侯印”龟钮金印,是上海韩天衡美术馆的镇馆之宝,这方三国魏的纯金印,印文凿刻精良,印面布局饱满,整体形象生动古拙,为汉官印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而流派印章,从文彭、何震、苏宣等明代大家及四百年以来的名家杰作都有展示。其中浙派、皖派俱全员登场,吴让之的奇品——暮年所刻的方竹四面自用印,也难得亮相。近代著名画家任伯年,早期也曾刻印,展品中有一方他仅存于世的自刻印章。
西泠印社中保存了吴昌硕十二方田黄印章,此次借出其中九方。展览中,还有一方吴昌硕给好友高邕之刻的“邕”字印,边款“香补”,这是吴昌硕在三十几岁的时候用的斋号,也是他刻印里唯一所见。
又如来楚生是刻佛像印的高人,这次就展示了他在象牙上刻的绿豆大小的袖珍佛像印……
此外,“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印材也备受关注,此次展示了以四大国石(福建寿山、浙江青田、浙江昌化、内蒙巴林)为主的珍贵印石170余方,其中名贵的品种有寿山田黄、汶洋冻、荔枝冻、三彩芙蓉、善伯冻、鱼脑冻,青田封门青、蓝带、葡萄冻、艾叶绿,昌化藕粉地鸡血石、大红袍,巴林鸡血石,老挝北部黄冻等。这之中,既有清代流传的印石名品,也有近现代雕钮大师的作品,还有犀角、象牙、陶瓷、翡翠、白玉、骨、木、金、银等印材。
据透露,本次展览以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藏品为基础,同时向西泠印社、河南印社及海内外藏家广泛借展。“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慨然借展古印章、古印谱多达50件(套)。这也是西泠印社珍贵文物名品,第一次大批量来到上海展出。
展厅之中,搭建了明代文人书房场景,让观众感受明清文人治印的氛围。同时还设置了“小刀郎”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在平板电脑上完整地了解并体验一方印章的诞生过程,选取本次展览中的名家篆刻作品进行对照临摹,最终完成一件自己的习作,打印出来留作纪念。
展览期间,主办方计划开展多次公共教育活动,举办玺印篆刻、明清印谱、名品印石等专题讲座和座谈会,增进广大观众对篆刻艺术的了解,增强印学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图片:上海韩天衡美术馆提供
作者:李婷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