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重树》,贾文琴 摄
今天,世界上有差不多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什么样的城市是好的城市,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是我们愿意接受的?在形形色色的答案中,不少人提到了艺术。当人们在街角都能遇上艺术,这座城市是有温度的。
在上海,将艺术介入城市空间成为不少文化机构的自觉。比如,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眼下正在推出的特别项目——“异质越野:多伦路”。该展览以越野方式,在城市空间中植入特定艺术作品,让日常被忽略的城市角落凸显,并将其形成的新的、弹性化的异质空间系统叠加在现状之上,中和曾经失控的街道场景,展览场地就设在多伦路。
▲作品《另一个入口》,高含之 摄
作为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具体实践,本次展览作品所使用的媒材丰富多元,包括城市构筑物、社区家具、与在地空间紧密契合的特定装置、空间文本研究以及摄影作品等多种类型。通过观察者、体验者和使用者三者不断切换的平行视角,策展人用临时的策略艺术,进行试探并收集反馈,从而引导逐步趋于老龄化的社区走向鲜活,缝合社区生活与美术馆场景之间的差异。
比如,在熙攘的街道之中,一方竹之乐园悬于市井——作品《悬竹》重新唤起人们对幽远文化的身体性体验,重拾茂林修竹的贤者之境。
▲作品《悬竹》,苏圣亮摄
作品《砼亭》以一个多方向的休憩空间装置置入街道,探讨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在亭子中的人既是街道的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原本街道空间结构所产生的经过或者短暂停留的行为,在砼亭里丰富起来,人们拾级而上、坐、卧,亦或形成更多意料之外的互动方式。人和砼亭一起成为了街道的一景,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观察街道的视角和趣味空间。同时,建筑师对UHPC混凝土材料作为城市家具的预制、搭建以及场地的适应性进行了一次试验与探讨。
▲作品《砼亭》,贾文琴 摄
在多伦路的沿街上的一个没有树木的树坑,略显孤单。作品《重树》借助亚克力镜面,、三维打印透明树脂等材质在原有的树穴上重新植上一棵“树”,通过不同角度的镜面反射,将两侧的树木映射在了这个树穴之上,随着观看者的角度变化,时而出现,时而不见,似有若无,如同对过去回忆的片段,也如对于未来憧憬的不可捉摸。
作品《延展边界——用光的反射连接天空》则试图将“灰空间”中消失的原始建筑边界,通过激光的轨迹与RGB彩色光源所形成的“光的场域”重新构建起来。RGB彩色光源被安装于匀速运动的轨道装置之上,并透过原建筑结构所形成的的阴影投射于空间中,同时高频激光发射器会以不同的速率与运动轨迹在空间中变换、交错与穿透,并构成我们对原本已消弭的空间边界的再次想象。
▲作品《延展边界——用光的反射连接天空》,艺术家沈凌浩提供
作者:李婷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