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阶而上,踏入姑苏版桃花坞木版画所描绘的繁华姑苏故事,江南贺岁爆竹声仿佛在耳畔响起;未见市集,隐约听闻茶坊酒店、勾肆饮食的“叫卖声”,主顾相交,分外亲切;流连许久,夜幕降临,身着宋代装束的乐师仿若从千年前穿越而来,丝竹之声加上石桥边流水声,杏花飘落扑簌声,江南春日在冬天重现……
周末去书店打卡,已经成了很多市民的生活方式。除了讲座阅读活动,实体书店还有哪些创新的打开方式?近期,建投书局变身江南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嘉年华,“江南生活节”以宋代杭州、明清苏州、近现代上海的市民文化特色为脉络,通过主题展览、特色市集、非遗手作、美食品鉴、名家讲座、艺术雅集等丰富活动形式,立体化呈现江南文化与江南美学。活动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特别指导、上海市群众文化项目扶持资金特别支持。
以“明清苏州市民文化专场”为例,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在书店展出,再现了百年前繁华姑苏的风土人情。徜徉流连于珍贵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和浮世绘真迹,聆听艺术家、收藏家汤黎健的分享之外,读者还能亲身体验木版年画印刷。
“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明清时期的苏州,凭借交通要塞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中心。由于江南的地理优势,财富集中,加之海外贸易带来的富庶,桃花坞木版年画尤为繁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苏州桃花坞年画全盛期的作品被称为“姑苏版”,题材以繁华的城市风景、人物仕女为主要内容,甚至远渡重洋到了日本等地。而“浮世绘”属于日本风俗画,是起源于江户时代的民间艺术形式,同样表现百姓喜闻乐见的风土人情。
“二者看起来相距甚远,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渊源。”汤黎健谈到,与桃花坞的兴盛时期并行的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幕府政权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长崎为口岸,只对荷兰和中国维持贸易往来。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在长崎居住着许多旅日苏州人将“姑苏版”年画传入日本,许多画工、雕刻工和拓印工带着工具材料到长崎,直接在当地制作“姑苏版”年画,也深受日本民众欢迎。这些来自中国民间的江南木版年画,被江户画师“迷弟”们视为珍品,他们不仅从画面上间接接触到了西方绘画的明暗法和透视法,同时也感受到市民文化的生动活力。
《姑苏万年桥图》,墨版套色,92.3×53.5cm,清乾隆,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藏
《姑苏万年桥图》正是“姑苏版”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文献中被明确记载下来被江户时代浮世绘师圆山应举模仿过的作品。
除了明清苏州,宋代杭州也是江南文化里的一大亮点。古人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文化传承宋代文化的严谨含蓄、风雅隽秀、精致细腻,而宋代有着“东南第一州”之称的杭州,从饮食游艺、家居生活、文化情趣等诸方面,都能让人窥见江南文化的繁荣。
“宋代杭州市民文化专场”的压轴戏,是被百万粉丝催更、视频获3亿多播放总量的国风宝藏乐团“自得琴社”,从古琴独奏《春晓吟》到琴箫合奏《送别》,这一B站高人气古风乐团的成员白无瑕、屠化冰身着宋代装束在台上演奏……举手投足、一呼一吸之间,悠悠古思荡漾开来……
到了近代,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中,蛰伏于江南一隅的上海异军突起,迅速崛起壮大为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会,也由此成为冠绝江南的经济龙头与文化高地。深受江南文化浸润的上海,在面向大海后完成了反哺与升级,并以新的经济方式与思想文化重构了整个江南版图。
早在两年前,“建投读书会·江南系列”陆续邀请吴景平、虞云国、胡阿祥等十多位学者带来讲座,从历史、经济、文化等不同维度深入解读江南文化,讲稿集结为《江南纪》出版,集中展示了江南历史、江南文化的古今之变。
在建投书局华东业务中心文化顾问团队负责人陈佳佳看来,通过江南主题的文化活动和产品,深入发掘与江南相关的在地文化资源,无不是从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出发,通过建投书局的立体空间写一部动起来、活起来的“江南传记”,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江南文化的魅力,让更多人感受江南、了解江南、爱上江南。
“江南生活节”上,首次公开招募的“江南生活市集”摊主齐聚,乐于分享江南生活的手作匠人、糕点师傅、茶艺专家乃至江南文创设计者,因“江南”而结缘,在书店空间相遇,与参与者分享江南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侧面。恰如建投书局华东业务中心总经理谢重澄所说,书店“不止于书”,而是不断拓展运营的边界,提升文化内容生产能力,与各业态文化资源合作,将它们引进书店空间,以主题策划打造更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
作者:许旸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