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家致敬!”樊锦诗继开机仪式后昨日又一次来到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的拍摄现场探班,一席话让全体演员和摄制组倍感温暖,她也有始有终地见证了电影制作的全过程。以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为原型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在经过敦煌的实景拍摄以及横店的内景拍摄后即将于今天正式杀青。
搭乘中午11点的火车到达横店后,樊锦诗稍作休整便前往了片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依旧精神矍铄,细心的她还特地准备了两箱水果慰劳辛苦的演员。昨天的戏份恰巧进行到彭金章去敦煌宿舍看望妻子和孩子大民的场面。伴着婴儿的哭声,熟悉的场景竟让老人的眼眶一时有些湿润。“樊院长感动了,”一旁的工作人员笑着说道,她不好意思地摆了摆手。“不要打扰别人拍戏”,樊锦诗并没有直接和演员见面,而是在片场外落座,入神地听着屋内的沪剧声。
拍摄告一段落,片中樊锦诗的扮演者,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将樊锦诗迎进屋,介绍起拍摄进度。“那时的宿舍还没这个好,空间只有一半。”樊锦诗笑称道。早期敦煌的环境是艰苦的,生活亦是如此,但樊锦诗依旧对这段时光如数家珍:“1968年11月,大民出生。我的婆婆把鸡蛋、小米和孩子的衣服带到武汉,老彭挑着个担子,从武汉坐火车到郑州,又换汽车才到了城里的医院。”
茅善玉白天还是短发造型,傍晚就换上了双麻花辫的造型,拍摄樊锦诗初到敦煌第一夜的戏份。在片中,茅善玉独挑了主角20岁到80岁的所有戏份,自开机以来,她几乎每天从早熬到晚。“电影通过行为和动作展现了舞台上无法呈现的情节,更细腻地刻画了樊锦诗的一生。这段时间里,人物的点滴化为了我内心的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和樊院长的身份是融通的。”
源自同名沪剧舞台,《敦煌女儿》前后经过十年时间打磨。起初,樊锦诗婉拒了上海沪剧院为其制作《敦煌女儿》的请求,始终认为“我的故事没什么可说的。”然而,沪剧院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了樊锦诗,根据本人的建议完善剧本,加大对几代敦煌人的叙述以及对文物数字化情节的补充,此后观众热烈的反响也让她打消了顾虑。“如果更多年轻人了解敦煌、喜欢敦煌,敦煌人肯定高兴,敦煌保护就有希望了。”樊锦诗对记者说道。
“樊院长的到来是我们片场美丽的风景线。”在导演滕俊杰眼中,《敦煌女儿》是一部期待值满分的作品。“所有电影的高规格手段都应用在了这部戏曲片中,从戈壁到沙漠,剧组辗转的拍摄只为展现敦煌艺术的瑰丽和樊院长的莫高精神。”滕俊杰表示。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由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上海广播电视台、敦煌研究院、上海新文化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电影预计于明年七一前后上映,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作者:王筱丽
图片:刘海发 王筱丽 摄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