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逾古稀乃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曾经都在美丽的清华园留下自己的芳华。学成之后,他们都扎根于祖国各地的各行各业,在激情澎湃的年代,他们将所有的热情、精力和青春都献给了祖国,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成绩。暮年的时候,他们又因为音乐而结缘相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的纪录片《往事如歌》10月2日开播,有着百余位成员、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纪录片往事如歌”和“平均74岁的清华学霸合唱团”这两个话题在微博上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每一位主人公都投身于奋斗的浪潮中,写下无悔的人生篇章
在悠扬的琴声中,89岁的中国第一代民用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和79岁的公派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的刘西拉的故事拉开了第一集的序幕,这两位相差十年的清华乐团首席,青年时代一个奔赴祖国东北,一个去往西南,兜兜转转走过了万水千山,从未有过交集,古稀之年却在一个写字楼里相遇,在音乐的交汇中瞬间找到默契。
和刘西拉、程不时一样,还有投身核事业的“将军夫妻”朱凤蓉和张利兴,参与过核反应堆控制器研制的郑琦和老伴符毓如等多名科学家,他们在清华毕业之后揣着科技兴国的梦想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扎根基层,报效祖国,核工业、航空工业、电子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教育战线……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番成绩,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信念信仰,为时代着色、为历史添彩。
“当我们走近这些老人的生活,发现每个人的故事都非常感人”,拍摄结束后,摄制组的年轻导演送老人回家,看到程不时、刘西拉等老人家的环境质朴而简单,充满了朝气,“突然有一种感觉,不再害怕变衰老了”。
人生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纪录片《往事如歌》中,每一首歌都承载着记忆犹新的过往。为了祖国,这些老人们在大地上写下的是人生无悔。如今在艺术的舞台上,两鬓斑白的他们换了种方式,继续讴歌人生,讴歌祖国。
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增添了纪录片的感染力
在《往事如歌》拍摄之前,纪录片《创新中国》首映式上曾邀请网红学霸合唱团来唱了一首《祖国不会忘记》,在老人的合唱声中,场下很多年轻人感慨落泪。纪录片《创新中国》的摄制组决定深入挖掘这些理工科老人的故事,聚焦老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总共三集、每集50分钟的《往事如歌》因此而诞生。
《共和国之恋》、《祖国不会忘记》、《我家在中国》、《小路》、《卡林卡》……这部采用三幕体的叙事结构的纪录片,每一段往事都用一首标志性的歌曲串联。这些旋律中隐匿着主人公们有关青春、事业和理想的往事,歌声的背后,又饱含着他们的梦想、奋斗和情怀。演唱时,他们专注而真挚、深情而执着。歌声中的热烈和无悔,穿越时光和代际相隔,直抵观众的内心。
相比多数纪录片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往事如歌》采取带有强烈感染力的多线交叉的叙事手法,选取老人的人生瞬间,以“小切口,大情怀”的叙事方式讲故事——“欧亚航空公司的运输机从头顶低低地飞过……对我就是一个很遥远的距离,你摸是摸不着的、够不着的,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种感情,它是一种很神秘的力量,当时就是希望有机会能摸一摸,到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清华大学是有航空工程系的,所以我就报名去,” 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程不时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带着父亲奖励他的小提琴,踏上了追寻梦想的路上。纪录片记录了老人人生中的这一幕幕难忘的瞬间,这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拓宽了他们生命的宽度与广度。
整部纪录片在制作手法上采用唯美记录和纪实跟拍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一代老知识分子的人生状态和朴实无华的生活质感,全片拥有制作感。全片人物塑造生动饱满,注重用细节刻画人物,捕捉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瞬间,用朴素自然的手法表现真挚情感。例如,82岁的贺亚兮为89岁的程不时整理衣袖;曾经在大漠为原子弹事业奉献一生的将军夫妻,在小区食堂一日三餐,过着极为简单的生活;肾衰7年的大符在透析的时候向摄影机举起大拇指,在妻子郑琦的搀扶下颤颤巍巍走进合唱团,每周六坚持参加合唱等等。
纪录片《往事如歌》的叙事空间的场景选择也别具一格,除了老年艺术团排练的地方和表演的舞台,纪录片拍摄中还回到了清华校园,让当事人回忆求学时候的点滴。这些暮年的老人常常来到校园中寻觅当年足迹,怀旧,想想过去的时光。
除外,纪录片还选取了这些清华学子们曾经供职的工作地点。这些地方大多没有实拍,而是通过当事人的回忆以及照片来体现当时工作条件的艰苦以及人们的大无畏精神。比如,参与中国核弹研发的清华学子朱凤蓉说到自己在连队锻炼时下班在戈壁滩遇狼时的情形,让观众的心也为之一紧,由此可以窥见当时很多清华学子工作的环境与条件。
“这些老人的青春与爱情和当今年轻人的青春与爱情是可以共鸣的,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样本”,在主创团队看来,他们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给年轻人提供了范本。
聚焦老人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挖掘生命的内核
清华大学毕业后,刘西拉和爱人陈陈服从组织分配到了四川。
虽然是大西南,但土木系的刘西拉和电力系的陈陈都到了专业对口的单位,虽然都在四川,在成都的刘西拉和在德阳的陈陈依然隔着71公里的距离。刘西拉在每周唯一的休息日都会去探望自己的爱人。“71公里对我们不是大困难,坐个火车就到了,坐火车也要一个多小时,那时候是绿皮车,骑自行车三个半小时” ——纪录片第二集中,刘西拉深情地讲述着他的爱情故事,“我爱人喜欢弹。然后将来我走的时候,再把这个钢琴还给你。后来我这个钢琴就是大家推着架架车,找了几个清华的同学,把它推了三里路”。
张利兴和朱凤蓉夫妇都是上海吴淞人。1959年,张利兴如愿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他的高中同学朱凤蓉则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留苏预备班,但第二年,由于中苏关系的变化,留苏预备班停办,转入工程物理系的朱凤蓉与张利兴竟在清华园里再次重逢。喜欢朱凤蓉很久的张利兴囊中羞涩,直到毕业时才鼓起勇气用一张合影与朱凤蓉锁定了两人的恋爱关系。一年后,朱凤蓉从清华毕业,她接到了张利兴从部队寄来的书信,由于他从事的核试验工作是保密的,所以并没有给朱凤蓉提起。
朱凤蓉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恋人从事的具体工作,但是凭着一股对爱情的执着,她还是踏上了去往新疆的路途。她坐了整整3天3夜的火车,走了7个小时的“搓衣板路”,而陪伴她的只有两箱沉甸甸的课本……在那里,朱凤蓉嫁给了久违的恋人,默默地陪伴他。
《往事如歌》通过动情的歌唱、悠扬琴音、老人之间的互动,让观众感受到老人们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信赖。“他们的爱情也是年轻人的爱情”,导演表示,这些老人为年轻人提供了样本。
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解,最终他们在合唱团相遇,音乐携带密码变为寄托,成了他们答题的钥匙。
在拍摄运镜和情节推动上,《往事如歌》整部纪录片处处克制,并不煽情,以用充满张力的情节,让观众感受老人们发自肺腑的真情与岁月从容而过的呼吸。这种理性与感性兼容并包的方式形成很强的代入感,老年观众可以从中共情过往,中年人可以从中追忆父辈,青年人可以从中获取可贵人生经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答案就在用情用心歌唱的生命里!”
作者:汪荔诚
图片来源:片方供图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