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忽暗,朱丽娅掏出绳索走到“好友”梅森太太的背后……剧情再度反转,坐在第一排的观众汤琼小姐紧张得捂住了胸口。黄金周的一个下午,悬疑剧《米歇尔的幽魂》在上生新所18号楼二楼空间上演,并由此拉开了“上生新所新片场悬疑戏剧展演周”的序幕。长宁区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之一——上生新所,这几天更有许多戏迷组团前往。
原来,上海现代人剧社常演不歇的五部经典悬疑剧,正在此地的四个空间内上演28场沉浸式演出。“悬疑剧是广受观众喜爱的戏剧题材,但利用不同建筑的空间和文化属性,集中打造全新的演出类型尚属首次。”出品方之一、上海现代人剧社社长张余说。
据统计,上海现有文创园区数量已突破137家。未来,演艺有望为文创园区助添一抹新的亮色。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说,申城各种类型演艺空间的蓬勃兴起,开启了文旅结合艺术消费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刷新着城市夜色的动人美景,更彰显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繁荣与活力。
文创园区+演艺:从城市更新样本到演艺创造空间
在泳池前拍个照,吃个美美的早午餐,再看一场身临其境的戏剧表演,这样的一天让汤琼觉得很悠闲、享受,“值得用掉一天年假!”演出还吸引了众多入驻上生新所园区的公司职员前来“打卡”,在WeWork办公的孙家慧说,“上班的地方已经有了餐厅、咖啡馆和书店,如今又多了剧场,点赞!”
从100年前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再到现在的文化创业产业园,上生新所记录着上海的风韵历程。这里不仅拥有闻名遐迩的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等优秀的历史建筑,还有11栋工业改造建筑,让人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上生新所之所以成为网红打卡地,正是因为这里反映出上海城市更新升级的样貌,提供了很多戏剧创作的可能。”张余第一次走进这里,脑海中就浮现出不同类型的演艺空间。譬如《米歇尔的幽魂》演出地,原本是一家服装设计工作室,大堂内,大理石地面和Art Deco风格的室内装潢完好无损,连吊灯、落地玻璃都保持着上世纪的风格。
这个空间布局在制作人和导演眼中,幸运地与剧情流畅地融合在一起。于是,它摇身一变成为剧中影视明星麦克·梅森的家,观众能穿越时空与他共同经历一场“米歇尔的幽魂”之梦。
悬疑剧《灵异的诱惑》则结合演出场地——游泳池二楼203房间的历史痕迹,为这个新空间度身定制了一个故事。原来,因《太阳帝国》一书广为人知的英国作家詹姆斯·巴拉德年少时曾与上海有一段很深的缘分,他就住在203房间。制作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巴拉德的故事融入剧情,让戏剧的背后多了一份文化之旅的内涵。
构筑上海 “亚洲演艺之都”金字塔的塔底
疫情以来,演艺产业加快向多元化发展,非剧场的演艺空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美术馆起舞、于书店“脱口秀”、游轮上赏昆曲……上海演出业态日趋多样化,演艺产品也更加不拘一格。
上海正在建设打造各种演艺新空间、户外新剧场,以产业破圈融合的思路铸造了“第三生活空间”的新场景,办公场所、消费生活、文化休闲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海率先开发建设的演艺新空间和户外演艺新空间。看似剧场,不像剧场,又胜似剧场,是它们的最大特点。
“演艺新空间的诞生伴随着产业思维的创新。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表演空间形态,而是主动向前一步参与创作。”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说,“在这种全新的业态融合下,场地方与演出方联手,共同立足于创意诞生的过程,对双方资源进行共享、整合、再发掘。”
把演艺开辟到文创园区,同时身为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的张余还有更大愿景。目前,上海有12所大学开设了表演专业,据估计,每年上海本地表演专业毕业生约2000人次,但国有院团只能吸收5%,这意味着需要有更多演艺产业市场主体和发展空间,才能避免这一部分专业人才的流失。
“上海的演艺新空间已经授牌了63家,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超过了137家。一个新空间的演艺容量就能解决30个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们需要这样的产业孵化地。”张余说,“未来,演艺除了在大剧场演出外,更多地将会下沉到不同的场地空间,构成上海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将成为上海‘亚洲演艺之都’金字塔的塔底。”
如今,全市300多家注册民营院团已经在这些逐渐开辟的“演艺摇篮”中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新平台和新机遇。荣广润教授指出,在传统专业剧场和“新剧场”之间,文化资源将获得更高效的流通,极大地推动整个上海演艺产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推陈出新。
作者:童薇菁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