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00周年,也是党的四大召开95周年。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今天的上海市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召开。这是党史与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会。今天上午,在中共四大纪念馆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 学术研讨会上,中共上海党史学会会长忻平带来主旨发言:从党的创建过程中看“四大”地位。
第一,从渔阳里到党的四大,党完成了从一个政治小团体到全国性的群众党的创建。
(一)四大要完成应对现实问题任务,成为党的创建史中重要的一环。
1920年6月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8月,中国共产党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发起成立,实现了党的初建。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宣布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2年二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最低纲领,也就是合乎国情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1923年召开的三大,则是从理论迈向实践,进行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大革命高潮。
党的四大召开的主要背景是什么?就是要解决国共合作中出现的诸多不顺,一方面,共产党自身人数太少,组织力量还很弱小,难以承担起革命的任务。另一方面来自国民党的压力和排斥。李大钊是孙中山亲自介绍加入国民党的特别党员,但是国民党右派张继对国共合作提出质疑,认为共产党是“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作为一个小党没有资格和国民党这个全国性大党合作。1924 年1月与谢持、邓泽如等联名提出“弹劾共产党案”,遭到孙中山斥责。但孙中山逝世后,西山会议派公开反对三大政策,宣布开除李大钊国民党党籍。为此,中国共产党中央从广州迁回上海。1925年1月在虹口召开的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要解决国共合作中的发现的内外问题。
(二)四大后,党基本完成从一个政治小团体到全国性的群众党的创建。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党要建设成为一个群众性的党,首次明确提出“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四大明确提出建设一个“以宣传为主的政治小团体”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群众性政党。什么叫作“群众性政党”,主要包含几层意思:一是要建设一个全国性的群众党,以实现党的政治主张和理想,而不是满足为国民党打工停留在以政治宣传为主的小团体;二是共产党要到群众当中去活动,紧密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才能完成革命;三是吸收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入党。所谓的“群众性”是党在组织形态上的表现,表明党不是一个小团体、小组织,而是一个来自群众的政党。从而为日后探索党的群众路线奠定了基础。四是基于中国国情,和欧洲城市中的反革命力量不强相异,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占了80%以上,依靠工农群众进行革命,群众路线是必由之路,也是东方大党的根本特色。
因此,四大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领导权问题同时,指出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者,第一次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确立了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党的组织、执行使党群众化的组织路线。为此,大会决定加强党对工农革命群众运动的领导,制定了领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方针和政策。四大后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成功实现了党从一个宣传为主的小团体到群众性政党的伟大跨越。
第二、从组织路线和党员数量来看,从渔阳里到四大有一个阶段性发展的过程。
(一)从渔阳里初建到党的四大召开以前,自身的组织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早期党组织从渔阳里初建和一大后到四大召开前,重视宣传工作,入党门槛较高,发展党员人数较少。真正的大发展在四大后。一大召开时全国党员五十余人(有53、57、58人等多种说法),二大召开时195人,三大召开时420人,四大召开时994人。如果把1920年作为中共发起初建,那么建党之初到四大召开时经过5年的发展,中共在全国范围的党员人数却不足一千人。明显难以承担起领导、发动大革命的时代任务。
(二)四大召开后,党的组织建设有了大发展。
随着四大的召开,党的组织建设明显走上了快车道。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首次明确将组织建设提升为“吾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问题”,确定了正确的组织发展路线,为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大党奠定了组织基础。四大后到五大前,党员人数和党的基层组织迅速发展,“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5.8万名党员、领导着280余万工人和970余万农民的具有相当群众基础的政党”。中央直接领导着八个区委与六个地委,“共青团员也发展到3.5万人”。根据四大关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决定,四大后通过简化入党程序、利用五卅运动工人觉悟明显提高的契机扩大影响、将中央正确领导与地方支部积极工作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发展组织,取得了使党开始从不到千人的小党转变为群众性政党、领导工农兵运动蓬勃发展等显著成效。党的最高领导,在一大中央只设一个由三人组成的“中央局”。二大、三大时,党的领袖称“委员长”,到四大时正式改称“总书记”。名称的改变不仅仅是字义上的理解,其深层意味是党要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坚强有力的中央,方可有力如臂使指的指挥全国党组织。与此同时,为夯实基础,加强了基层党建,将原先“组”“小组”改为“支部”(“支部”一词来源于苏联,相对于总部而言。国民党前身同盟会就用支部一词,早期的共产党也用这个词作为省委的概念),以多种方式发展党组织、和加强党内教育以增强组织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等。可以说这是一大建党以来,首次在时代要求下,重新完成了组织形态。可以与1938年党的组织大发展相比美。这是中共四大后组织建设的鲜明特点。当然,四大组织建设工作今天来看也有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无疑起了正确应对时代呼唤、使党进一步坚强有力的作用。
第三、从渔阳里到四大既是革命道路探索的过程,又是群众路线逐步实践和实现的过程。
(一)四大是群众路线逐步实践的孕育和形成期。
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大的‘群众党’”。1925年2月四大制定的《对于职工运动之议决案》指出,“尽力发展我们自己党的组织,力求深入群众。”1928年,党的六大指出,党的中心工作就是“夺取广大工农兵群众”,“党底总路线是争取群众”。为此,李立三提出“群众路线”概念,“在总底争取群众路线之(下),要竭最大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但真正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向红四军前委发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来信”。信中多次提到“群众路线”。1929年以前是党的群众路线孕育和形成期。
从渔阳里到四大,党高度重视各种群众组织、群众运动。党刚成立就提出要把工、农与士兵组织起来,“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在工运史上作用突出。1921年11月中央局通告发布,提出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的党组织必须在1922年7月前“有直接管理的工会一个以上”,并通告中央已决议“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工会”。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四大,通过《对于职工运动之议决案》《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等文件,进一步对各类群众团体进行领导和指导。
(二)百年来群众路线获得逐步实践和实现,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从渔阳里、一大到四大,从四大到井冈山和各革命根据地,及至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逐渐成熟了。七大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正式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毛泽东在开幕词和闭幕词中都谈到群众路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此形成这个东方大党的独特的根本特点,也是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利益至上。要求各级党组织把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经过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党只有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在发起建党一百年的今天,从全部党史来看,我们明确中共四大在党的创建史上的特殊地位和群众路线史上的重要贡献,从党史经验中获得借鉴,从而更好地指导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实践。
图片:叶辰亮 摄
作者:上海大学教授、中共上海党史学会会长忻平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