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野山雪绘《长恨歌图》、洪业著《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文版、青木正儿《北京风俗图谱》、巫鸿《第一堂课》……2020上海书展期间,一批海外学者、艺术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著述集结亮相,引发关注。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海外著述频出且不乏佳作。
学者认为,从跨文化的视角重新走进本国历史、文化是饶有趣味的阅读体验,那些深爱中国文化的汉学家,为国人提供不一样的思考评鉴和审美剖析;而这些畅销书也从全新的角度勾勒出汉文化“在他乡”的传播与认知过程,及全球学术领域所聚焦的中国文化的样貌。
从“杜甫”到“白居易”,唐文化如何影响后世
中国诗学研究大家程千帆先生认为,自从孟子用“集大成者”一词来赞美孔子后,能戴上这顶神圣桂冠而不被认为僭越的,只有杜甫。今年春天,由BBC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开播引起轰动。今年书展期间,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为读者揭开这位隐于纪录片背后的杰出学者——洪业。
客居美国的洪业,在上世纪50年代用全英文写下著述《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融入生命体验的学术工作,严谨细致的史料功夫,使得该作在当时的西方汉学界产生重要影响。2011年此书经回译中文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今年再版推出。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诸多杜诗的翻译,均以洪业的著述为蓝本,这个发现,终于让这位较为冷门的学人浮出水面,引发观众的阅读兴趣。
“洪业的《杜甫》,应该是到那个时刻为止,现代学者关于杜甫其人所做的最审慎最细致的研究。”陈引驰说,“很学术的做法”决定了《杜甫》不是那么通俗,对于那些只想获得结论的读者而言,阅读的过程会比较痛苦。但陈引驰鼓励读者跨越“障碍”走进去,感受学人在转译中的思考。
在杜甫一生中,关于李白的诗篇很多,《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向来被认为是对李白豪放不羁的生动刻画,但洪业认为这是一种误读,依他所见,具有少年豪侠气质的并非李白一人,是杜甫兼包自己与李白而言。对此,《杜甫》的中译者曾祥波细心地附录了洪业的英译,这使得中文版《杜甫》同样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比杜甫晚一个时代的白居易,以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流传千古。这首绝唱流传日本,成为《源氏物语》灵感的一部分。
今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进出版了日本绘画大师狩野山雪的《长恨歌图》,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教授受邀为长卷解题。谈起日本人偏爱乐天居士的原因,陈尚君认为,不仅是因为白居易的诗清晓易学,更在于这位诗人“忠于自己欲念”的人生态度,与平安时期日本士人的文化精神相契合。
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长恨歌》留下了明皇杨妃的生死缠绵,也留下了荒政乱国的历史警醒,而狩野山雪《长恨歌图》用20多米的绘画长卷致敬了唐诗中最传奇的篇章。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展现那种生死不隔的相爱。陈尚君认为,日本社会对《长恨歌》的理解,更贴近白居易本人所说“一篇《长恨》有风情”,这种情感上的寄托影响后世。将《长恨歌》作为结婚赠礼的传统,今天在日本社会依旧常见。
江户时代的狩野画派受中国宋元绘画影响颇深。以婿养子身份入赘的山雪精通汉字,于佛画、屏风画、群仙图、宫院画、人物画、牛马禽鸟等门类均有造诣,这在他对长卷的驾驭中得以体现。日本绘画既受中国绘画影响,又一直希望建立自己的风格,因而在《长恨歌图》中,这位画师在表现中国绘画高远平阔、幽静出世一面的同时,也把日本流行的鬼怪魍魉与地狱主题注入其中,尤其在刻画安史之乱时,这些具有冲击力的画面,很难不令观者感受到人生苦难的过程。
从畅销书到经典版本,海外研究不断加深对“中国”的理解
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外汉学界一批研究者在各自作品中倾诉着对汉文化的热爱与深情;而近几年来,研究中国文化与艺术领域的海外学者最新的成果著述更是集中“爆发”,并且以更通俗更系统的阐述,走出学界,“飞入寻常百姓家”。
现任教于牛津大学的中国美术史专家柯律格,今年推出新作《谁在看中国画》,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以其几十年在哈佛、芝大等校讲授各类中国艺术史课程的“第一堂课”汇编成集,用通俗的、符合西方现代语境的表达方式来介绍中国古代美术,引入全新艺术研究方法的视角,这些出版物均是2020年的大热门。
今天,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视角走进这些汉学研究著作?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在获得“异域”的镜像后,面对自己将更加清晰自信。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认为,以美术史大家高居翰为代表的一批海外中国画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高居翰的特点,一是画家传记研究,师承交往与画风形成之关系,建立动态画史模式;二是直接面对绘画本身,截断众流,使得外行也能懂得剖析画作的路径,打破画论的玄学传统的垄断,使得绘画精品不再可望而不可知。”
此外,学者们也希望今天的读者能够多翻翻过去的经典,通过对不同文化视角下的比较阅读,获得思想与审美层面更大的截面。譬如,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英文译本与德文译本均有高水平的版本与“爆款”,回译之后读起来也颇有滋味。
为此,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向读者介绍一本由瑞士人林小发翻译的德文版《西游记》。这位年轻的女汉学家用了17年完成翻译,填补了德语世界《西游记》全译本的空白。2017年3月,她藉此摘得莱比锡书展奖翻译类大奖。售价88欧元的德文版《西游记》,短短两年时间就五次加印,如此不俗的市场反响,对于中国四大名著的海外翻译来说颇为罕见。
陈引驰则推荐由芝加哥大学教授余国藩英译的《西游记》四卷,该全译本在1977年到1983年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刊行。余国藩以精确翻译和深入研究,将《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介绍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事实上,中国学研究、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精英文人圈的兴趣,今天仍有一代代学者投入热诚与激情,不断开拓文化交流的新局面。”陈引驰说。
图片均由出版社供图
作者:童薇菁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