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圈一圈的人潮散去,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流光溢彩的夜幕中,合上了一本书;与此同时,一本更大的书正徐徐打开。刚刚,外滩为上海书展亮灯,“感谢读者、志愿者”“感谢出版发行机构”“感谢热爱阅读的上海”接力闪现在高楼。更远的远方,因持续至第17届的上海书展,所激荡起阅读的力量正继续绵延。
受疫情影响,当国内外绝大多数书展取消、延期或转至线上时,2020上海书展如约而至,成为今年首个举办的有规模、有影响的实体书展。面对种种困难、不便,上海书展走出了“舒适区”,坦然拥抱不确定性,并创新摸索了多个“第一次”。回眸上海书展多个“最”动人瞬间,我们能看到一座“人民城市”的书香底色如何浸润在文脉血液中,汩汩流淌,生生不息。
【最繁琐:N个“第一次”背后】
今年最晚步出主会场的“荣誉读者”,是一对双胞胎姐妹,曹智祺、曹智璘,两人大学毕业已工作。“我们连续四年参加书展了,今年是在大麦网上抢的夜场票。”笑容满面的姐妹花,向周围的志愿者“小橙子”们频频道谢。说起进场感受,“确实有点繁琐,但正因繁琐,心里才格外踏实安全。”
今年上海书展有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实名预约、第一次“中场休息”、第一次展场面积扩展、第一次设母婴室……一切的严密准备,透着上海书展团队的最大诚意,也让市民感受到志愿者、疫情防护团队的用心耐心。
出示身份证件、健康码、购票凭证,经过测温初检后,进入安检篷房进行安检和二次测温,再经自动验票闸机,查验身份证件、同步人脸识别绑定……这是读者进入上海书展的必走流程。顶着高温热浪排队的长龙消失了,但在上海展览中心进场口的人行道上,有些90后从早到晚轮流守在那儿,一声声提示、一次次答疑、一回回相助,备受“烤”验。
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艰辛奉献,换来了本届书展被一再提及的“前所未有的良好体验”。读者对他们的称呼,从“小橙子”升级为“小甜橙”,实至名归。进场时,他们还贴心地为工作证、媒体证上的二维码贴上透明膜,防止刮花影响扫码。而场内的不少志愿者和消杀人员,每天步行2万步是标配。
【最透气:观展体验幸福指数飙升】
主会场的“限流”,避免了人群聚集,人挤人的场景今年已不复存在。书展官方网上购票通道开启之后,出现了“秒杀”“一票难求”的难得情景。虽然书展主会场入场读者数量仅为去年的1/3,但从销售数据看,入场读者人均消费同比增长了约23%。
“感觉惬意清凉了不少,一路走走停停、笃笃定定,舒朗开阔的书香风景,让场馆有种难得的透气感。”沪上大学生小郑和同学相约逛书展,多了“闲庭信步”的从容。更好的观展体验,带来了更愉悦的选书心情、更从容的试读状态,增加了找到好书的机率。
还有不少读者在朋友圈晒出了上海展览中心建筑的内部细节图,“终于有机会细细打量每一处穹顶、吊灯、镂空窗户”。而这背后是专业的办展理念、技术、经验的支撑。
“实体书店品牌馆”今年挪到了展区外,参展书店之一是读者书店,该店主理人蔡志文感叹:面对各种困难挑战,主办方也是有求必应,“展棚中午太热,就给增加了一台空调,保证展位凉快舒适,同时还冒着酷暑送绿豆汤到现场给参展商,真的要点个赞。”
【最忐忑:观众少了、销售降了怎么办?】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说,“经历了上半年疫情,大家都期待借助上海书展提振行业信心。对于全国独具规模、读者有口皆碑的上海书展,大家都期待满满,也希望上海书展能够带动下半年其他省份重要的书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受疫情影响,今年书展因观众数量限流,增加了现场管理和服务难度,现场销售相对减少。但记者听到最多的声音,反而是全国出版人们的安慰和鼓励——书展能如期举办,能顺利推进,能让读者高兴满意,能让同行坚定信心,一切付出都值了。
线下客流减少,线上拉动效应明显,“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线上平台访问量近56万次,书展圈内圈外活动观看总量破610万次。光是世纪天猫旗舰店书展前五天线上销售码洋约130万元,实洋70万元,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32%,书展的品牌光环给线上直播带来的流量叠加,把世纪出版集团的图书、作家等内容资源都盘活了。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的形容很贴切:今年上海书展肯定是“历届场内读者最少,现场分贝最小的一届,但也是场外受众最多,线上影响力最大的一届。”
【最“斜杠”:图书编辑们扛着直播设备上阵】
云上云下联动的背后,是一线出版人主动试水阅读推广新思路新渠道新方式。
“直播已经开始了,快帮我转发到工作群、同学群、家族群、QQ群……带动一波流量。”今年书展期间,格致出版社营销编辑于笑尘,在手机上键入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快帮我转发点击”。《吃掉情绪?——和食物的斗争》《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藏着:一个西班牙人的33年》等新书直播现场,她和小伙伴们提前架好设备,调试镜头音量,确保线上平台流畅同步播出。
“互联网时代,流量是最宝贵的资源,作为刚刚转型直播的传统出版社,前期累计的粉丝数量有限,除了要提前做好几轮直播预告,现场还得发动粉丝的力量转发吸引流量。”几场做下来,于笑尘摸索出一点心得——直播间卖书做活动自有它的玩法,“如果进来观看的人数多了,同时分享、点赞人数多了,讲座内容就能被更多人听到,这个过程也能聚集一批新的关注。”与抖音短视频平台开展合作,获得了更多“露出”机会,“但想要做大账号的影响力,还需要之后长久的运营。”
书展现场,不时有老年人路过直播架时,驻足探头,像看西洋镜一样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观察。“直播间里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比如读者会问关于书的问题,有专人负责解答,也会有网友冒出一些和直播内容无关的话题,也需妥善应急处理。一个人控场肯定是不够的,如果同时开展多个平台直播,还得向同事们多征募几台手机。”
首次设立的“世纪出版直播间”里,“乘风破浪的世纪编辑们”走出了以往编辑固守的案头,走进了互联网新媒体浪潮。从传统编辑到“主播”或“程序猿”“讲书人”,倒逼从业者不断解锁新的“技能点”,拥有斜杠身份。
【最日常:阅读和生活如盐融水】
“未来自习室”是什么模样?“陈伯吹童书屋”何以吸引众多小读者?“睡眠图书馆”里书和梦哪个更香甜……徜徉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主场馆,人们邂逅了曾经难以想象的阅读图景,各种花式新玩法正不断“上新”。而当阅读场景更紧密地嵌入日常,不仅爱书人更有幸福感,阅读“门外汉”也找到了亲近好书的新入口。
“未来阅读馆”“作家餐桌计划”成为书展“出圈”的标志性案例;知名实体书店结集的实景版书香街区,展现了跨界发展的新尝试、新成果;上海书展“进商圈”、“进社区”开始尝试推动书店与其他商店从“相邻”走向“相融”。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是圈内公认的“书展劳模”,有时一天的参与活动多达六场,“与各位友人共话文学、读书和掌故,不亦乐乎?由于疫情,大多数今年首次见面,有的已数年不见了,书展重见,都很开心。”在《书城》杂志十周年精选集《看见与被看见》《有象》分享会上,他和老友们为读者解读“阅读,陪伴上海”。
在上海书展的场内场外,线上线下,阅读是爱好、是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今天揭晓的2020上海书展最有价值的“十佳”服务明星里,上海教育出版社朱丹瑾见识了上海展览中心这栋建筑清晨、正午、夜幕中的不同光影。
沪上出版人表白:“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在逛了书展后对我说,干你们这件事,没有情怀不行。我以为是对出版的褒奖。”
一家三口穿上亲子服装齐上阵,是逛上海书展特有的一种仪式感。小朋友拖着行李箱满载而归。
【最跨界:医生快递员民警法律人站上舞台C位】
今年书展现场,除了知名作家学者坐镇,迎来了最丰富多彩的跨界嘉宾阵容:派出所“网红”民警小哥哥、B站最火法律人罗翔、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快递员小哥……都轮番登上了上海书展的大舞台。
这群新时代的奋斗者们,在上海迎来了更多读者与知音。
【最可期:“+书店”“+阅读”拥有无限未来】
疫情下的上海书展,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也成为助力新经济、促进新业态、刺激新消费、引领新生活的有力载体。出版人表示,“希望以上海书展为起点,迎来书业的复苏,尤其是地面店的复苏。”“上海书展来了,行业信心妥了”,为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位从北京出差来沪的书业人士,早早就做好了功课,趁着在上海书展的这段时间里,把心仪的书店“一网打尽”。她的清单里,有最大的综合性书店上海书城福州路店、“最高书店”朵云书院,新开业的百新书局……
难怪有人笑言,上海书展实现了“大出版业”的完美“闭环”。相比近年来“书店+”的复合业态探索,在上海书展呈现的种种新案例显现,“+书店”“+阅读”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新体验。越来越多人体会到,阅读应该成为生活场景、美好生活的文化增量。书香,还将继续赋能我们的美好生活。
今年,蓝色、橙色款的上海书展联名限量款口罩,成了抢手的“绝版”纪念品。未来,独属于“上海书展”的各种周边,是不是会增添新伙伴?
共同期待,来年再约!
(特别鸣谢:出版人的朋友圈)
摄影:叶辰亮 张挺 袁婧 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