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繁荣的上海,最扎根市民的剧种是哪个?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经过一年的调研排摸给出答案——沪剧,成为上海最有群众基础的戏曲艺术。各类沪剧演出团体活跃于基层、街道,遍布全市,无论从剧团的数量还是商演、公益演出场次数目,均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上海是文化的大码头,新兴文化娱乐样式层出不穷,但沪剧观众并没有流失,这是艺术传承发展之幸,”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说。作为上海本土的非遗剧种,沪剧,拥有得天独厚的培植土壤。传承好这门艺术,需要时代创新与人才接力,需要沪剧界人士以精品创作为导向,引导行业向高品质、好口碑方向发展。
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将于8月18日起至9月20日举办上海“首届沪剧月”。文慧沪剧团、新东苑沪剧团、勤苑沪剧团、彩芳沪剧团、紫华沪剧团、九瀚沪剧团、沪林沪剧团、民乐沪剧团、海天沪剧团、陇韵沪剧团——来自十个民营沪剧团的十部原创新编作品将集中演出一个月。其中有多次参加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的“老将”,也有诞生不久却已经在观众心中打响口碑的“新人”,他们的此次集体亮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原创或新编的方式,讲述老百姓的生活,讲述打动人心的故事。
沪剧,成为上海演艺大世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沪剧的“观众缘”,虽然一部分来自土生土长的文化基因,但更多的离不开创作者扎根生活,深入民间、走进观众的创作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勤苑沪剧团原创沪剧《银杏树下》作为“沪剧月”首部亮相的作品,明天就要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正式演出了,但直到今天,团长王勤仍与主创团队在调整舞台呈现。“有热心观众来电指正,演员在舞台上插秧的动作应该是一前一后,而不是一左一右,不合理之处必须马上改正,”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说,没有经历过观众一遍遍检验的作品仍是“未完成”。
《银杏树下》大剧场版在正式亮相前,已经试验了十多场,精简后的“社区版”也与观众见了20多次面。“不怕麻烦,这是舞台趋于成熟必经的过程,”王勤说。正是抱着这样的创作态度,勤苑沪剧团才能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观众的亲睐,成为各区文化配送菜单上的“必选”,每年满足全市200多家基层单位的文化配送需求。
今年,全国有超四万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瞄准这一当下最受关注的现实题材,新东苑沪剧团打造了首部抗疫题材沪剧《玉兰花开》,向一线巾帼英雄们致敬。由于某些桥段需要戴着口罩和护目镜演戏,话筒音质会受到影响,为此,新东苑沪剧团团长沈慧琴与主创团队们反复试验,最终打造了一款网制的舞台专用版口罩,外观看起来与一般口罩无异,但声音的穿透性更佳。“抢服装也是难点,平时我们后台换装几十秒就要完成,但这次防护服穿不好,就要耽搁一两分钟,”沈慧琴向记者说起创作中的细节,正是这些“小”处,折射了作品的品质。
据韦芝介绍,在上海民营院团的总量中,沪剧团体的数量高居各类剧种之首,他们来自民间、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百姓,在市区乡间的肥沃土壤上焕发勃勃生机。这使得沪剧表演成为上海演艺大世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身边的故事”成为创作热点,展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地属三林地区的沪林沪剧团成立于2015年,也是当地首个成立的民营剧团,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去年,剧团推出原创作品《人间自有真情在》,连演50多场——围绕亲情的感人叙事,对人心向善的刻画让观众很受触动,而剧中捧出的三林特产“老八样”,也让观者会心一笑,既充满了浓郁的“家”的味道,也体现了当地文化和海派特色。
上海浦东新区海天沪剧团在作品选题上堪称“精准与老练”,曾以“商飞”的航天梦为蓝本创作现实题材沪剧《天梦》,受到观众好评;上海文慧沪剧团的大型原创沪剧《心归何处》聚焦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描写了一对母子十几年的舐犊情深和人间大爱,展现了人与城市的羁绊,人与时代的深切关照;来自松江九亭的九瀚沪剧团更具历史发掘的眼光,将民间传说《孟姜女》“旧曲新唱”,站在时代的角度进行重新诠释。
令人欣喜的是,一批上海优秀民营沪剧团逐渐摆脱了拘泥于流派唱腔翻唱的束缚,“身边的故事”成为创作的热点,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创作者们欣喜地发现,这些“文化基因”并不仅仅是博物馆、文史馆中的史料,而恰恰就是流传于身边的历史和记忆。
上海民乐沪剧团推出的《板桥霜》,讲述了抗战时期闵行地区地下党为了民族正义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陇韵沪剧团通过《相约梅家弄》,艺术再现了梅陇地区革命历史斗争史诗和地方人文风情。上海紫华沪剧团的《华家儿女》则以华漕人民抗日的真实史实为创作蓝本,再现了一曲平民英雄的悲歌……这些原创新编沪剧作品既传承发展了申曲的一腔一调,一招一式,也把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美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全新呈现,在展现上海红色文化的同时,让观众接受了一次具有艺术多样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此次展演展现了现实题材之丰富,舞台样式之多元,流派表演之精湛。此外,一批著名的编剧、导演、唱腔作曲家纷纷加盟,如张东平、陆军、喻荣军、刘业雄、周小倩等,也呈现了民营沪剧团作品的高品质。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如何在时代变化中保护艺术瑰宝,让本土戏曲文化跟上时代发展,是沪剧界人士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通过“沪剧月”搭建起一个平台,进一步助推沪剧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剧照由各团方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