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期间,《这里是上海:城市可阅读》《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第二辑)《海派之源:徐家汇源》《阅读南京路》等新书集中亮相。这批著作从不同维度挖掘城市内涵,串联起多条文旅主题路线,用独特视角揭示了上海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渊源,也成为引领读者亲近上海这本“大书”的指南,让这座“建筑可阅读”的“人民城市”更具吸引力。
漫步南京路,马路上的33处历史建筑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持续进社区、进商圈,今天的杨浦区全民阅读主题活动现场,青年学者乔争月围绕《阅读南京路》讲述南京路的历史溯源与百年变迁,新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她谈到,建筑师邬达克的粉丝特别多,但书里推荐了跟他同时代的一批中外建筑师,比如邬达克的老乡鸿达,手绘图漂亮,1930年曾为惠罗百货绘制过一幅改建的手绘图。
与此同时,“书香杨浦”阅读联盟成立,将区内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源、互联网应用有效结合,为校区、园区、社区提供各类阅读服务。首批加入的有复旦经世书局、同济书店、上海书城五角场店、绿瓦体育书店、大众书局合生汇店、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无料书铺五角场苏宁店、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等8家实体书店,让书香浸润城市多个角落。
作为南京路步行街的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在上海书展现场带来新书《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
“上海有44处历史风貌区,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让我们的城市充满了活力。在上海,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切片,从1843年开埠以后遗留下来的建筑就像一部浓缩版的世界建筑史,各个时期、各个风格、各个国家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这也是我们热爱上海这座城市的原因。“郑时龄指出,历史建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使用中保护,上海的历史建筑为城市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让我们更加爱护这个城市。“城市更新中,一方面历史不能没有历史建筑的彰显;另一方面,也要让这些历史建筑植入新的功能。”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全书11章近166万字,2515幅图片,勾画了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全景,系统阐述了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该书1999年出版第一版,之后经过20多年研究,其间,郑时龄直接参与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实践和考证,新版中收录了关于上海近代建筑师和建筑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珍贵史料照片。
说起人民广场、徐家汇、陆家嘴、新天地、静安寺,这些富有悠久历史与时尚元素的地名,为上海增添了许多魅力。书展现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第二辑)首发,含熊月之、严斌林《上海零点人民广场》,苏智良《中西邂逅徐家汇》,邢建榕、施雯《璀璨明珠陆家嘴》,徐光寿《人杰地灵新天地》以及徐涛 《古韵新声静安寺》五种。丛书在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由上海通志馆策划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
丛书以“大家写给大家”的方式,兼顾权威性与可读性,图文并茂地讲述上海历史故事,反映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展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面貌,可以说是“四史”学习的生动读本。熊月之、苏智良、邢建榕等专家表示,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地标涵盖了上海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多种元素,历史重要节点在此留下印记,希望这套丛书成为读者了解上海的入门读物。
▲徐光启纪念馆
而说起海派之源,上海首个开放式旅游景区“徐家汇源”正是地标所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在书展期间首发的《海派之源:徐家汇源》展现了上海中西文化交流重镇 " 徐家汇源 " 从徐光启 " 最早看西方 " 至今四百余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串起了遗存的核心地标,如徐光启纪念馆、徐汇公学、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天主堂、土山湾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徐家汇公园的前世今生,凸显海派文化在这片土壤中发生发展的历史人文脉络与风采。
在《徐家汇源》主编方世忠看来,开放交流是徐家汇源的重要基因。400年来,以徐光启和利玛窦等为代表的中西文明在这里碰撞交流,塑造了徐家汇源开放包容品德。这种开放和对话带来了多样性、国际化,也成为了海派文化最具魅力的特质和永续发展的动力。该书作者之一、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谈到,编写初衷正是要把徐家汇从400年前开始的文明对话都保存下来,让读者了解海派文化每处地点的来龙去脉,触摸遗存、体验时代、透视地标。
图片:出版方
作者:许旸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