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上海书展中央大厅,《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亮相,由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丛刊》的整理出版,是近年来金石碑帖出版领域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意味着上博撩开神秘面纱,全面公开它历代碑帖的珍藏。
丛刊第一辑含《衡方碑》《晋唐四楷帖》《董美人墓志》《皇甫诞碑》《佛遗教经》五种;第二辑含《石鼓文附音训》《孔宙碑并阴》《中岳嵩阳寺碑》《大观帖卷一》《大观帖卷七卷八(太清楼二王法帖)》五种,艺术价值极高。
第一二辑十种碑帖中多为声名显赫的名碑名帖,在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中不乏里程碑式经典作。如《石鼓文》素来被推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晚清吴昌硕更是得力于石鼓文而自成风格。又如《大观帖》,历来都认为在摹刻上比《淳化阁帖》更精细准确,并在编排上改正了阁帖的错误,甚有誉为“古代刻贴第一精品”。又如《董美人墓志》稳秀端丽,笔法劲挺而含蓄,被誉为隋志小楷第一,是后世学习楷书必学范本。
2003年,随着《淳化阁帖最善本》的入藏,上海博物馆的金石碑帖珍藏曾引起国内外轰动。经过十多年论证和准备,上海书画出版社与上海博物馆达成了《丛刊》的编辑出版共同意向,选题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书中入选碑帖均为希世之珍。上博入藏的碑帖,均曾经由重要藏家累世递藏,来历清晰,其中不乏孤本、稀见珍本。《丛刊》选目,以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为衡量尺度,以初拓、旧拓、精拓、善拓、未刊为前提,对馆藏碑帖实物做了全面查核和考订。第一、二辑率先从上博图书馆所藏入手,甄选出独具特色的十种珍品。其中,《大观帖卷七卷八》为宋拓《太清楼二王法帖》残本,曾经杨中讷、彭志杰、汪宝礼、吴云递藏,与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帖卷七》、故宫博物院藏《大观帖卷八》堪称双璧。
《晋唐四楷帖》包括《黄庭经》残字、《护命经》残字及《洛神十三行》两种,均为鲜见之本,曾经翁方纲、杨继振、汤贻汾、邵松年等人递藏。《董美人墓志》为淡墨初拓关中本,乃吴湖帆旧藏,“淡墨笼纱,真如蝉翼”,被吴湖帆推为“原石第一精拓”,前后观款题跋近六十人,堪称一绝。《皇甫诞碑》为北宋拓本,李慎、邵松年旧藏,棱角分明,字口清晰,堪称最旧最善之本。《孔宙碑并阴》为明拓本,且碑阳、碑阴合璧,极为难得。北朝名刻《中岳嵩阳寺碑》亦为明拓本,拓工精良,字口清晰,曾经刘铨福、李国松、罗振玉等递藏。《佛遗教经》传为东晋书圣王羲之书,杨氏海源阁旧藏本,系首次原色精印。《衡方碑》虽为清初拓本,但较之孙星衍、沈树镛递藏的明拓本,拓工更精,存字更多,且经黄易、何绍基、李瑞清等碑学大家递藏。
活动现场,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谈到,从项目启动开始,上博与书画社就组建专业团队,编委会工作在主编主持之下对选目再三斟酌,对版本反复勘察,并对碑帖的所有题跋都做了释文,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严格把关。“碑帖出版是非常特殊的古籍出版工作,其信息量巨大,对碑帖的纸张、色泽和装池等的理解和把握,都需要丰富的经验。”
《丛刊》在装帧形式上,以册页函装的传统装帧形式,原色原大精印,再现法帖的艺术价值和典藏价值。《丛刊》除完整呈现包括题跋、印鉴在内的全貌外,另附别册,由上博专家撰文,详尽解读碑帖内容与版本,对碑帖正文、题跋及藏印进行了释读,以便读者欣赏、学习与研究。
而为了确保《丛刊》出版的高度还原,上博在拍摄阶段就使用了8000万像素的中画幅相机拍摄。在印前调色阶段,又特允许出版社和印刷厂多次反复核对原帖比对。最终成品图书与原件相较,可称“逼真还原,分毫无输”。
除了原汁原味重现珍贵的碑帖影像之外,各本的名家题跋更承载着丰富内容,其中蕴藏着前人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对碑帖内容和刻拓源流的考证以及版本优劣的比较,有助于后学找寻鉴定依据,为学界贡献了重要的碑帖资料。
图片:出版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