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郜元宝、张新颖等12位名师所著的《中国文学课》将于上海书展首发。
这是一本“先声夺人”的图书,有声版先于纸本图书上线——2018年底,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策划与领衔的“中国文学大师课”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至今收听超过1500余万人次。四川人民出版社进而以纸本书的形式,将这门课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在陈思和教授看来,对于社会听众,更需要的是让文学来发挥心灵感染的作用,丰富人性的内涵,鼓励人们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提升人们对人生百态的澄明的洞察能力。为了这个目的,他与他的团队一起设计了“文学与人生”的课程。
1988年,陈思和编过一本辞典,《人类精神自画像》。这本辞典很简单,把文学作品当中有关人的精神现象都摘下来分类,从孩子到青年到壮年。陈思和觉得人生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别的年龄不会取代的内涵。这种对文学的理解,陈思和一直很看重,在评论文章中也经常讨论生命意识。
从文学看人生,突出的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从作品内涵来分析人生百态。文学是人学,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表现了人、人性、人的生命现象及其映射的社会现象。《中国文学课》严选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100部不朽的经典:从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半生缘》,到当代耳熟能详的《白鹿原》《长恨歌》《平凡的世界》……教授们将这些经典名作,从教科书的刻板模式中解放出来,放回到十大生命主题之中,从出生、童年、青春,到饮食男女、行旅他乡、困顿中年、人生终点。
文学是人学,它在阅读、对话、阐释与思考中开拓人生的广度、深度与高度。陈思和希望读者在阅读中可以举一反三,融入自己的人生经验,使文学丰富对人生的理解,也使人生丰富对文学的解读。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100部经典,名师们都有独特的讲解。
《围城》里在女人身边周旋的方鸿渐,她人生中真正的围城并不是婚姻;
《金锁记》中,一心算计金钱的曹七巧,她人生中真正的枷锁并不是金钱;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这样解读《社戏》,鲁迅写社戏的重点,并不在于台上的戏有多好看,而在于台下。
“不是大人们张罗的那台戏,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快乐。恰恰相反,是孩子们自己在台下演出的童年喜剧,赋予台上那出戏以某种意义和美感。”
因此,真正成全这出“社戏”的人,是鲁迅的母亲。
当孩子们急着要去看社戏的时候,母亲宁可自己担惊受怕,也没有强行跟孩子们一起去;当孩子们看完社戏回来后,发现母亲已经等了他们一整晚了。
正是因为母亲的尊重,才有了这一场温暖而美好的社戏。
这就是《社戏》所要表达的思想核心,正如鲁迅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大人们应该是“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样的解读,不仅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鉴赏文学的方法论。
作者:李淑云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