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午,一场以“同心奔小康·记录新时代”为主题的中国电视产业高峰论坛,开启第26届上海电视节的帷幕。“与人民同心、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频”以及“守正创新”,成为上海电视节首日席卷线上线下的关键词。
线下,白玉兰开幕论坛请来各大广电媒体“掌门人”,一同探讨主流声音如何通过创新的表达传得更远;线上,“脱贫攻坚奔小康”重点剧目展中的十多部主旋律作品,在今年电视节首推的“国际影视云市场”中集结而来。
在业内人看来,网络时代为主旋律表达提供了新的机遇:借力直播带货、云录制等最新表达手段,有价值的公益项目、优质内容获得了更深远的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当代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正在倒逼创作人员不断创新表达手法,让主旋律作品向更具艺术高度、思想深度与传播广度的方向突破。
借力时尚网络手段稳中求进地创新,需创作者们不断破题
网生节目的大量崛起,正让内容赛道变得空前拥挤。但极致的颠覆其实也是一种模仿,广电人推崇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基于高质正向的内容,借力时尚网络手段的形式不断拓展。
比起颠覆,这种稳中求进的创新,更像是一种破题思维。就拿这次被业内人士称为创新“大考”的突发疫情来说,年初一批云录制节目的亮相,让观众看到了电视的更丰富可能,也展现出传统电视人危中寻机的灵活应变。与舞台感极强的大型综艺不同,这类节目只需要嘉宾对着镜头,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观点感悟。这种亲切真实的质感,被观众评价为:用浏览“朋友圈”的方式打开了综艺节目。随形式创新而来的则是内容角度的拓展,代际沟通、亲子互动、人如何与自我相处等社会心理命题不断浮现,让生命中细水长流的部分化解观众的内心焦虑。
直播带货等网络新经济样态,也是创新的突破口。在论坛现场,来自北京的广电人,分享了一个名为《我的桃花源》的新计划。在这档节目中,明星嘉宾将化身旅游博主,带观众探访十个京郊最美“桃花源”,也将带火京郊一批特色农副产品。而上海出品的《我们在行动》让“爱心助农” “精准扶贫”等重要社会议题与网红经济相结合,大获成功。节目组邀请来具有社会号召力的明星,组成“助农团队”,与村民同吃同住,为特色农产品找到精准的包装路线与销售渠道。与大众日常消费场景的无缝对接,为传统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青春美学介入、品牌化打造,主旋律题材也可以很好看
在开幕论坛现场,腾讯视频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传统电视人颇为提气:《小欢喜》《安家》两部卫视上星剧,在该网站的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20亿。视频网站负责人分析,扎根时代的浓郁生活气息,是这两部剧集撬动巨大市场关注的原因。这也为当下的主旋律题材创作提了个醒:深入人心的创作,必须要跳出模式、扎入生活。
今年电视节期间十多部亮相“云市场”的“脱贫攻坚奔小康”重点剧目,便体现出了主旋律题材立足现实的多元选题视角。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改编自西部扶贫工作实践,将“一肥一瘦”两村合并的特殊事件,与两位中年村领导从彼此排斥到携手合作的互动故事结合起来,有大事件、大情怀,也见小人物、真情感;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绿水青山带笑颜》则将青年一代的乡愁与审美视角,植入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叙事之中。剧中对精品民宿、琉璃工艺等文创产业的美学探讨,与美丽新农村建设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细腻的情感与巧妙的角度之外,参展作品也体现出主旋律题材的形式创新。由靳东主演的《温暖的味道》,对主旋律题材的品牌化操作做出了探索:早年《马向阳下乡记》中的“大槐树村”也出现在了这部新作中,而两部作品的幕后阵容也有重合。靠谱的制作团队,一脉相承的叙事特质,会否让“大槐树村”成为扶贫主旋律题材领域的一大IP?这也成为该剧的一大隐形焦点;同样走上品牌化之路的还有“最美的”系列,继《最美的青春》之后,同一幕后团队又推出了《最美的乡村》。不过这一次,剧集使用了“单元剧”的创新形式。围绕三位典型扶贫人物的故事,将电视剧拆成短章,更符合当下观众对短剧的审美需求。
作者:张祯希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