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因受疫情影响,不少纪念音乐会都被迫取消。而在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的舞台,7月23日晚,低男中音沈洋携手上海交响乐团长笛首席胡喆、上交东海岸四重奏(第一小提琴黄娜、第二小提琴时震宇、中提琴巴桐、大提琴陈少俊),带来“远方的贝多芬”音乐会——曲目均为难得在世界舞台上演的贝多芬作品,比如长笛与钢琴变奏曲《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苏格兰民歌》等。
“上海舞台愿意接纳这些冷门作品,上海乐迷有水准欣赏这些不为人知的经典,感谢MISA让我唱出名家作品中的这些旋律!”沈洋由衷地感慨。
贝多芬的前六首弦乐四重奏(Op. 18)一般认为是标志他创作进入真正成熟阶段的作品。在六首之中,音乐会上演的第四首(此为出版顺序,并非贝多芬的写作顺序)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手稿至今没有发现。贝多芬从不丢弃自己的草稿和笔记,因此许多音乐学家怀疑这首作品实际上创作于更早的时期——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之前,或至少使用了许多波恩时期的素材。必须承认音乐中确有一些不够圆熟和生硬之处,是贝多芬四重奏中较少上演的作品。不过正因这种生涩,乐迷可以从中更好地了解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发展过程。
相比这首四重奏,这场音乐会上的其他曲目就更罕为人知了。贝多芬作品中“隐秘的角落”还包括他的一大批苏格兰、爱尔兰民歌改编曲,编制往往是一个男中音、一架钢琴,加上小提琴和大提琴,改编演绎的这些民歌。
贝多芬之所以会动手改编这些民谣,要追溯到1809年。当时,贝多芬在维也纳住了十多年,写下了《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歌剧《费德里奥》,按照罗曼·罗兰的说法,这段时期是贝多芬的“英雄时期”。可恰恰就是在这个所谓的“英雄时期”,贝多芬开始编配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欧洲民谣。
由此可见,单一的标签并不能反映一个天才的创作全貌。贝多芬的民歌改编曲都是应音乐出版商乔治·汤姆森委约而作。开始乐圣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但试作数首后,一发而不可收,从1809至1820年的11年间,他一共为托姆森改编了179首民歌,其中以爱尔兰、苏格兰等民谣为主,后来又补充了欧陆各地民谣若干。为此,贝多芬甚至还推掉了其他的委约,可见他对这件工作极有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汤姆森给他的报酬非常优厚)。
乔治·汤姆森是个热心的民歌搜集者,他从1780年代起推行民谣改编与出版计划,先后约请了欧陆知名作曲家海顿、贝多芬、胡梅尔、韦伯等人为这个计划效力。19世纪的民歌搜集者的观念和今天不同。今天讲究的是原汁原味,而在19世纪,人们往往对民歌进行大幅改编,目的是供沙龙或室内音乐会之用。
汤姆森曾把贝多芬改编的这些民歌比作莎士比亚的戏剧,莎翁的戏剧题材其实很多前辈都写过,但只有到了莎翁笔下,才显现不朽的光辉;而贝多芬的才华照射到这些朴素的民歌上,同样使它们成为值得反复欣赏的经典之作。这就是MISA的舞台,乐于用一颗敞开和包容的胸怀,去为听众展演这些该听而未听的冷门经典。
摄影:叶辰亮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