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演出近300场的上海原创舞剧《朱鹮》,今晚再度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起舞。因疫情暂别舞台数月后,这场舞剧复演“首秀”是一次与观众的特别相遇。280名来自各国的观众走进剧场,共同见证“乡田同井 守望相助”抗疫公益演出季大幕的拉开,也见证了上海演出行业“冰封期”后的“再出发“。
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鹮仙”扮演者朱洁静自从在春晚跳完《晨光曲》后就暂别了舞台,如今又闻到剧场的地胶香,“心里都是雀跃的”。虽然跳了近300场《朱鹮》,但她觉得今晚的演出有着特殊的意义:"朱鹮是一只吉祥鸟,它带着和平与美好的祝愿飞向全世界,也把自信和力量送给所有观众,相信我们一定能尽快走出疫情,重启剧场,重启生活。"
剧场重启:一重重贴心防疫措施,让各国观众安心观戏
疫情袭来,上海剧场演出按下暂停键已经4个多月。今晚,络绎前来的观众让虚席已久的剧场重聚人气。
观众席里,出现了上海首位援鄂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凯的身影。钟鸣告诉记者,他就读医科大学时担任过文艺委员,曾到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借过藏族舞蹈演出服。今晚“旧地重游”,钟鸣的感受却有了不同:“那么多观众来到剧场共享盛事,一方面标志着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上海市民的生活正渐渐进入常态;另一方面,这场公益演出也凝聚了深厚的感情,纪念着为战疫做出贡献的所有人。战胜疫情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今晚到场的观众不仅有钟鸣、刘凯等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各界代表………几个月来,他们不论职业,都参与到抗击疫情的行动中,用温度和善意守护着中国。对他们而言,在剧场重聚既是彼此守望相助的情谊共叙,也是与火热生活的小别重逢。按照规定,观众都需佩戴口罩方能入场,尽管如此,仍能从现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喜悦和兴奋。
演出开始前,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已严格遵循“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场座位数30%”的要求,对大剧场1074个座位中70%的座位以“隔排隔座”的方式进行“封印”。除此之外,剧场方还在电梯、入口等各个重要通道配备洗手液、口罩专用回收箱等防疫用品,在后台等演职人员重要出入口张贴“防疫告示”,制定一系列开演后的防疫章程。
演出现场,出示随申码、实名制签到……观众通过一道道措施有序入场、安心落座,舞蹈中心出现了绝无仅有的“满场”场面。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在重启的剧场中享受艺术,这幅画面向全球传递出信号,中国逐步走出疫情,生活正渐渐重启。
点燃舞台:一台台精彩好戏,邀白衣战士走进剧场
观众从现场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演员也在舞台上体会到被激活的兴奋。《朱鹮》在世界各地上演了近300场,其中仅日本巡演就超过百场。舞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架起了中外交流的“民间文化桥梁”。上海歌舞团原计划今年赴日演出51场,现因疫情延期到明年。今晚,暂别舞台数月的《朱鹮》再度起舞,舞者们以精湛的舞技、倾情的投入呈现出绝美的视觉效果,点燃了全场气氛。
舞台上,演员们用无声的舞姿,跨越了语言,传递着人类相通的情感——“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舞台下,在座观众对其所表达的人类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的理念也有了更深共鸣。正如一位观众所谈到的,这部经典剧目让疫情之下的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据悉,“乡田同井 守望相助”抗疫公益演出开幕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京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旨在向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以及疫情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所有人致敬,并呼吁全球各国团结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人类危机。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透露:抗疫公益演出季包括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音乐剧《面试》、滑稽戏《哎哟爸爸》、木偶剧《花木兰》、《我和我的祖国——献礼音乐会》、杂技《时空之旅2》、原创大型杂技主题晚会《致敬青春》及管弦乐综合演出等。演出季将拿出相当数量的公益票,邀请疫情期间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和坚守岗位的奉献者们共赏好戏。
作者:宣晶
图片来源:演出方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