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一大批重要的艺术活动纷纷宣告取消或延迟。今天,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却从上海传出:11月10日,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将如期登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双年展是当今亚洲最富影响力的艺术活动。本届展览主题确定为“水体”(Bodies of Water),将在跨度8个月的时间里向观众讲述作为生命源泉的水如何超越地域,将个体相连;探讨不同群体如何在交融中形成;同时,召集艺术家超越个体,超越国界地思考互联协作的新形式。
展览由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Andrés Jaque),以及三位策展组成员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Marina Otero Verzier)、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Lucia Pietroiusti)、由宓共同策划。菲利帕·拉莫斯(Filipa Ramos)担任研究与出版总监。
谈及此次主题,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表示:“从细胞到人,到人与人的连接; 从管道到腮室,到实验室,到气候变化,本届双年展的灵感来自于这些跨种群的联盟。从一次呼吸到一个生态系统的构成,我们是如此地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牵动。面对全人类共同经历的挑战,本届上海双年展将通过挖掘多样的流通和交融形态,证明人与人的关联和不可分隔。”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费大为表示:“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是在特殊的疫情时期开展筹备工作的。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水体’不仅让自己变得更加柔软,并且力图找到挑战传统展览方式的契机,迂回前进,到达以往的展览形式所不能到达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次展览具有十足的实验性质: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面前,策展将不断探讨自我变化的可能性。”
主题概念图,由保拉·比拉普兰纳为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设计制作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水体”,与上海独特的历史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上海便是各种流动性场域的汇集之处。这座城市地处黄浦江和长江交汇处,邻近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其发源史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紧密相连。冰融形成的水源从五千米高地疾驰而下,直抵东海海平面,6300公里的长江干流所裹挟的种种沉积物颗粒经过新陈代谢,最终孕育了长江三角洲(中国最肥沃的农耕区之一)里可食用的作物,悬浮在水体中的矿物和有机物也由此化作新的身体。水流重塑了地理环境,也为生命带来新的活力,而这一切并非顺畅无阻,没有冲突。本次主题也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历史相呼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前身为南市发电厂,是上海最早建成的电力枢纽之一,曾为黄浦江畔的工业、经济和基础建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加速着整座城市的生产与人员流通。
本届双年展将是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与上海城市历史、网络平台、国际机构连接最为广泛的一次。从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6月27日,在跨度8个月的时间里,本届双年展将打破传统“展览”形式,联合艺术家、研究者、行动者、机构和社区,以交响乐的结构为观众打造环环相扣、渐趋增强的三段式体验。它同时也将为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一个多样化的平台,搭建不同学科、情感与智能息息相通的实践生态系统,借助与上海以及国内外线上线下渠道的紧密合作,力图破除艺术的自给自足,推动艺术与科学、与技术、与社会建构及精神模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2020年11月10日至14日,是展览的“段落一”,名为“湿运行”。它将以一场具有表演性的高峰对话拉开本届双年展的序幕,还将联动长江沿岸的艺术空间,以及网上的虚拟空间。
2020年11月15日至2021年4月9日,是展览的“段落二”,名为“生态联盟”。在此期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成为活动发生和向外辐射的基地,而流媒体、电视频道、社交网络、高校,以及与城市动态息息相关的系列干预行动将成为内容生产与输出的基建,联合创造线上线下社交与公共生活的新模式。
2021年4月10日至6月27日,是展览的“段落三”,名为“一个展览”。这是本届双年展的最强音。展览将以庆典的形式拉开帷幕,覆盖当代馆1至3楼以及烟囱空间,希望观众能在思考和对话中组建流动的社群。作为上双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项目”将更加深入地发现和挖掘上海的历史文脉,以黄浦江为线索串联起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范昕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