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赤水市,提起杨昌芹,当地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短短十余年间,她的竹编作品先后数十次斩获省内外工艺品大奖。今年30岁的她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今年的全国两会,杨昌芹精心准备的一个提案是“传统产业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2018年全国两会闭幕后,杨昌芹回到赤水,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在赤水四洞沟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旁开设了非遗展示销售厅。第一次将赤水竹编工艺和旅游、休闲结合在一起,杨昌芹显得异常兴奋,创业劲头更加足了。随后,她将自己的“牵手竹艺”生产规模扩大,集生产、销售、加工、培训于一体,吸纳众多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在公司从事竹编工艺,月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
在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建议后,杨昌芹发现,赤水丹霞旅游区正在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生态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当地的竹资源又十分丰富,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对此,杨昌芹进行了认真思考研究,带着“传统产业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建议走上全国两会会场,让革命老区群众通过传统产业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走上富裕之路。
她建议:一是在政策上给予保障。要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上的衔接,因地制宜,出台更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优惠政策,让各地可以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根植于乡村的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在资金上给予倾斜。专项资金在适当向贫困县倾斜的同时,兼顾非贫困地区和已脱贫地区的发展需求,加大对乡村产业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有发展前景、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三是在人才上给予支持。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用才、育才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进一步夯实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综合自央广网、新华网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