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上海交响乐团在“线”场系列音乐会第六场演出现场,黄北星、苏婷和胡喆三位乐手倾情奏响海顿的《伦敦》三重奏。伴随着动人的音符声,舞台侧面,当晚的“卖货”主播——上海广播电视台著名编导毕禕,和上海交响乐团的工作人员赵路易已严阵以待,演出结束镜头一转,刚才还飘荡海顿乐声的上交演艺厅瞬间变成了“卖货”现场直播间。
收到直播开始的信号后,两位戴着假发套、身穿印有乐团LOGOT恤的主播迅速进入状态,化身“贝多芬”和“莫扎特”,开始了上海交响乐团141年历史上的首次“卖货”直播。他们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戏说,将音乐小故事、小知识和“带货”结合起来。直播中提到的T恤衫、马克杯、帆布包、定制海报、早餐杯等12款文创产品,均可通过上海交响乐团“一碗馄饨”小程序购买。
“我们带的货是有灵魂的好物!”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告诉记者,乐团推出的印有乐器箱和亲盒的口罩、披着指挥棒外衣的U盘、钢琴家阿格里奇同款竹扇等文创产品,意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这些物品中也凝聚了上交和艺术家、和乐迷之间的点滴回忆,充盈了文艺人的情怀。”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上交要做“有灵魂”的文创产品
自2014年起,上海交响乐团每年会上新精美的文创产品,每款产品的设计均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还会以特定音乐家或音乐事件为背景,让每件衍生品有温度。比如曾当选年度爆款的“SHANGHAI TONE 腔调”搪瓷杯,红、白、黄的搭配让人在视觉上倍感舒适,三种不同式样的杯子还分别蕴含“点亮城市”“怀旧经典”“崭新时代”特定寓意。
而“城市之光·音乐之风”竹扇,更是深得“钢琴家中的钢琴家”阿格里奇的喜爱。去年她来沪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收到折扇后,便“扇”不离手。不巧的是,阿格里奇回国后发现心爱之物不翼而飞,又亲自写邮件给上交,询问能否再快递一把“私藏”竹扇。
今年正值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上海交响乐团又率先推出贝多芬与其前辈莫扎特主题的T恤、马克杯、帆布包等文创产品,让用户在使用这些产品的同时,也能与古典音乐大师近距离接触。5月20日“一碗馄饨”上新,除了上述产品还有价廉物美的口罩夹、便当盒,上架一小时就卖出了100多件。
疫情期间,上海交响乐团推出“一碗馄饨”小程序,其中小程序包含“购文创”“听音乐”“赏现场”三大版块。如果说“听音乐”“赏现场”板块中囊括的大量视听资源,满足了乐迷随时想要完整体验或者回放的需求,那么“购文创”里的精选产品则实现了大家“买买买”的渴望。未来,上交将在文创领域进行更多品牌拓展,开拓新的文化消费的可能。
“院团、剧场如果要带货,应该从内容到表达上,都展现出艺术机构的特色。”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了23年的大提琴首席黄北星,见证了中国交响乐粉丝群体逐渐茁壮成长,因此也希望乐迷可以从上交的文创产品里,触摸到音乐的灵魂。“这些产品不仅是大家可以随身用到的,上面还印有上交的LOGO,乐队成员这些年来的付出和故事,让这些搪瓷杯、口罩夹变得不再普通。”
从音乐上云到直播带货,演艺人们正在努力跳出舒适区
受到此次疫情影响,包括上海交响乐团在内的上海院团、剧场做了大量线上活动与展演。从直播到带货,原本以演出为主业的演艺人们,也在努力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尝试更多的新可能。
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手苏婷坦言,疫情期间她多次尝试和丈夫黄北星一起直播,和乐迷们分享夫妻俩宅家期间的音乐生活。“在我直播时,黄北星从灯光、美颜、布景等方面为我助阵,而我也尝试如何在直播时更好地与观众沟通,我们新学会了很多技能!”苏婷表示,她经常看李佳琦的直播,不仅因为这位在上海的湖南小伙儿“带的货的确好吃、好用”,而且“他会从内到外把货物介绍清楚,善于营造气氛从而赢得更多屏幕前的受众”。
“未来的演艺行业,有挑战有机遇。”在周平看来,如何让以古典音乐为代表的曲高和寡的传统表演艺术,更好地与年轻人沟通、激发他们的互动和参与性,是剧场工作者共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剧场和院团在运营模式和交互体验上需要有更多探索”。
从最早仅仅在抖音上直播到眼下实现了推流,上海交响乐团目前注重“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久前上交演艺厅迎来了疫情后复演的首批20位观众,很多乐手直呼“有观众的感觉真好”。在坚守“现场为王”理念的同时,演艺人们也期待着未来在新业态上,更好地施展拳脚。
摄影:叶辰亮
作者:姜方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黄启哲 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